分享到:
6月25日晚,300名吉林市民用10分钟在松花江上燃放了10121盏流动河灯,被记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悉,这些河灯全部用可降解回收的材料制作。宋铁夫 摄
松花江上的彩灯与天空中绚丽的“雾凇”焰火相映成趣。 朱奕名 摄
第二届松花江河灯文化节开幕当晚,30万吉林市民及游客来到江边观赏彩灯和演出。
图为人流涌动的松江中路。韩涛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以节庆的方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做出创意、做出实效,而不只是仅仅成为一张“名片”,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盛夏来临,北国江城吉林市又一次让松花江的夜晚亮了起来,而让“中国·吉林松花江河灯文化节”越来越亮的,绝不仅仅是那万盏彩灯。
与城市历史的融合
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吉林市最为人所知的“名片”几乎都依托于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比如丰满水电站,比如冬季的雾凇奇景。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吉林市还有着一项源于松花江放排、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的燃放河灯习俗。2011年,吉林市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种民俗活动提升为一项文化节庆活动,以松花江为依托,将吉林市的山水景观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吉林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6月25日晚,由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吉林市文化局承办的2012“中国·吉林市第二届松花江河灯文化节”拉开帷幕。从6月25日至10月15日,136盏大型河灯组成近50个主题灯组群,在300万平方米的广阔水域,展开“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现代城市”和“互动参与”4个篇章。历史文化篇主要讲述夫余建国故事、清代历史事件、革命战争年代传奇等内容;地域风情篇主要展现吉林市地域民俗、地方特产等内容;现代城市篇重点体现城市经济发展、企业品牌形象及城乡建设成就;而互动参与的功能则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水上儿童乐园得以实现。四大篇章主题灯组在布局上互相穿插,江上彩灯与江岸景观之间互相映衬,不论是漫步江岸还是泛舟江上,五颜六色、形式多样的河灯映入市民及游客的眼中,不仅是平安、幸福、吉祥的象征,也是吉林市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及当代发展成就的美丽图景。
与文化资源的融合
近年来,吉林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快全市文化建设,通过双轮驱动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他们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积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了吉林市歌舞团、吉林市话剧团童话剧、松花江文化讲坛等20多个文化品牌,其中“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已经坚持了14年,曾获文化部群星奖、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等荣誉。同时,他们不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如今,吉林市直文化系统已形成以市歌舞团为代表的演出业、以陨石博物馆为代表的展览业、以吉林剧场五星级影城为代表的电影放映业等主体文化产业。
不过,五个指头各个出击终究不如握成一个拳头的力量来得强大,所以,建构一个载体和平台,整合和集聚各种文化资源就成为松花江河灯文化节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从本届活动的项目设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了开幕仪式,本次河灯文化节还包括了吉祥河灯、民俗文化、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投资和商贸、文旅联动等9个系列文化活动。其中广场文化活动系列包括了“放歌松花江”“松花江之夏”“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每周末举办的“松花江之夜”周末休闲舞会、老歌新曲大家唱等固有的品牌活动。而在县(市)区系列中,“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丰满区第七届邻居节、船营区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也将河灯文化节的影响辐射到了周边的区(市)县,使吉林450万群众能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在主办者看来,吉林松花江河灯文化节绝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文化活动,作为推动发展的一个创新手段和重要载体,河灯节的基本定位可以概括为4个“台”:吉林市及周边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群众文化组织、各类文化企业、社会文化组织及个人开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吉林市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带动旅游、休闲、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的大平台;松花江流域及相关地区城市品牌文化活动、独特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绝活、特色文化服务的大展台;围绕“吉祥河灯”“吉祥之都”主题,吸引国内外各界优秀创意设计人才的大擂台。
与创新思路的融合
吉林市举办河灯文化节,目的是以创新的方式和灵活的机制,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气派、东北区域特色、城市人文特点、转型带动功能和全民参与效应的文化发展大平台。而创新的载体需要创新的方式,河灯文化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已初步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新范例。河灯文化节不仅为江城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宣传、推介、展示、交易的大平台,因而吸引了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据吉林市文化局局长闫海春介绍,此次举办河灯文化节的经费就全部来源于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中型企业。
当初决定举办河灯文化节时,主办方确定了分步实施的原则,2011年至2014年为初始期,以政府为主导,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及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15年后为成熟发展期,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但以市场化组织开展为主要推动力,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冠名或资助、社会捐助、衍生服务项目开发、专项权益招拍、实体项目开发等市场化运行收益,政府则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和奖励资金。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河灯文化节的运行模式应该会提前进入成熟发展期。
在运行机制方面,主办方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除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河灯节组委会,提供组织保障外,还成立了市场化运作主体,对河灯节进行公司化运行——注册成立“吉林市松花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河灯节的活动策划、资金筹措、项目安排和市场运行。
在资源开发方面,他们还利用河灯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加强与松花江流域及外省市的联络与沟通,为全国优秀文化活动、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提供服务,推动河灯节文化品牌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当今社会,文化的作用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同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在去年长达6个月的首届松花江河灯文化节期间,每天到松花江沿岸观赏彩灯的游客逾2万人,每天在松花江城区段3个码头购票乘坐游船的域外游客近万人;长吉城际铁路增开动车组4.5对,长吉高速公路过往车辆同比增长60%;大型商场接待顾客同比增长45%,博物馆、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同比增长75%,全市一度出现了宾馆天天客满、酒店一席难求的现象。盛大的节庆带来了丰沛的人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宾馆、餐饮、观光、休闲,旅游等服务产业显著增长,彰显了文化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了点亮吉林市文化、点亮松花江文明,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双点亮、双促进”)的主旨。
吉林松花江河灯文化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河灯文化节是吉林市盘活资源、整合力量、扩大交流、带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松花江段是传承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区域,河灯文化是推动松花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集聚、展示的重要切入点,今后,吉林市准备把河灯文化节发展为整个松花江流域的文化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吉林市在东北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 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将办 |
下一篇: 杭州吉林两地群众放歌“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