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吉林
吉林
吉林省“阳光工程”让基层文化生活充满阳光
发布时间:2017-01-22 11:0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7-01-22

  1月20号上午,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格外热闹,永强村“春节晚会”正在村民王丽敏家宽敞的大厅里火热进行。村民自创的快板、三句半、二人转、表演唱等节目轮番上演,男女老少挤在一起,热热闹闹过小年。“这是我们永强村举办的第六届‘春晚’了。”王丽敏的父亲、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吉林省“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王忠江向记者介绍说。

  自2016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启动“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以来,吉林省招募的50名文化志愿者,满怀激情与梦想,克服重重困难,年内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500余项,带领基层群众激情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志愿者: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王忠江今年已74岁高龄,是吉林省文化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老人是位中医,行医多年小有积蓄。前些年村里没有活动场所,大伙在马路上扭秧歌,王忠江觉得安全隐患大,于是自掏腰包,将自家屋后一个大坑填平、硬化,让大伙放心扭秧歌。可一到冬天,外面太冷,于是老人家又自己出资2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个120多平的活动室,让大伙冬季有了室内活动场所。面对记者“家人会不会反对”的疑问,老爷子哈哈大笑:“不反对,我老伴可是我们的文艺骨干,编、导、演全都在行,我女儿也参与,我们是全家齐上阵!”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的同志介绍说,老人领大伙去外地演出,老人的孙子有空时就开着大奔接送爷爷,这已是当地村民习以为常的一道暖人风景。

  公主岭市的志愿者孙丽荣,是公主岭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跟着祖辈学剪纸的她,一剪就是五十余年。她说:“剪纸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画家、摄影师用画笔用镜头表达情感,我是用一把剪刀、一张纸传达我的喜怒哀乐。”前几年孙丽荣丈夫患病去世,痛失亲人以及为丈夫看病欠下的债务压力,令她感到绝望。她说是剪纸支撑她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不仅用收益还清了债务,更在这其中找到了好好活下去的精神支撑。现在,孙丽荣被吉林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聘为“民间美术”课老师,传授剪纸艺术。“我教吉大对外汉语学院的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出国对外交流,他们把剪纸艺术又带到国外,我的学生常在微信上发他们教的外国学生的剪纸作品。”孙丽荣自豪地介绍。孙丽荣既在长春市为大学生上课,又在公主岭市以及农村开展各种培训、展览,64岁的她常年如此奔波,却不觉得辛苦,她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喜欢做的事。”

  兰玉娟是吉林省前郭县八郎镇北上村的农民,当年以一分之差高考落榜的她,在报上发表过小说、诗歌,能写能演,是当地有名的文艺骨干。被聘为文化志愿者后兰玉娟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组织社区群众和村民跳广场舞、扭秧歌、做健身操,几乎一年四季不间断。逢上年节,她就和文化站一起组织邻近的农民开展文艺会演。兰玉娟亲自创作节目,写快板,编小品,下到6岁娃娃,上到70多岁老人,都被她鼓励着登台表演。兰玉娟8岁的小儿子放假时没人照顾,她就把儿子带上。儿子耳濡目染也成了艺术爱好者,“我写的小品,他还给我提修改意见呢!”兰玉娟开心地说。

  问她这么奔波累不累,性格爽朗的兰玉娟笑着说:“不累,跟大伙在一起可高兴了,这叫娱乐别人,快乐自己!”

  这些来自最基层的文化志愿者们,不图名利,怀着一份对文艺的热爱执着和对乡亲的质朴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奔波,将党和政府“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宏伟设想,实打实地落实到群众当中。

  老百姓:宁可不吃饭,也要扭秧歌

  如今基层老百姓对文化娱乐活动有极高的认同感。“活动可好组织了,一呼百应!”兰玉娟如是说。王忠江说,他们永强村除了特别重大的节日或者极端恶劣天气外,其他时间几乎全年无休,大秧歌、广场舞、健身操轮番上阵,“一天不活动大伙都不愿意。”逢上几个村会演,村民得赶十几公里路去外村参加,冬天零下20多度,可谓天寒地冻,村民们就把稻草铺在四轮车厢里,坐在上面再披上花花绿绿的棉被御寒,大伙戏称这叫“皇袍加身”;北方的冬天积雪很厚,扭秧歌时穿再厚的棉鞋,站在上面也冻脚,于是“保暖贴”成了人们的新宠,贴在脚底一热十几小时,抵御风寒十分有效,让孩子们网购保暖贴也成为一种日常。繁荣村的张淑波大娘说:“一扭起秧歌,心情可好了,饭不吃都行,冷点不算啥。”“我们还跟韩子平同台演出过呢!”王忠江自豪地说。上有组织调度,下有参与热情,人人有戏看,人人能登台,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人们享受着物质、精神的双重富足。

  文化行政部门:做坚强后盾

  吉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的同志介绍,对于“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活动,省厅积极落实文化部相关要求,重点从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保障“阳光工程”持续、规范、健康发展。首先对50名“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聘请省内外专家为他们讲授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程序步骤、广场舞等技能,使文化志愿者具备履新的基本条件。省各级群众艺术馆积极开展“种文化”培训,实行“点单式”服务,根据各地不同需求精准培训,提高大家技能,并发放秧歌服、扇子、音箱等备品,鼓励群众参与热情。“这都是给发的!”长山镇繁荣村的宋海燕指着自己身上崭新的秧歌服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为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每年扶持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已连续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6年吉林省文化厅积极争取专项资金1.67亿元,用于支持国贫县、省贫县、少数民族县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预计2017年底,这些地区将实现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

  在吉林省“两会”改善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厅厅长马少红说:“到2020年底,我们将实现吉林省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行政村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马厅长表示,要抢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即将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夯实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有文化行政部门做坚强后盾,相信吉林省“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活动之路,将越走越实、越宽!(来源:吉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