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按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运行模式,苏州市共有市级图书馆分馆26个,县级市图书馆分馆82个,各县级市建制镇、非建制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基本实现全市各行政村(农村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苏州市还开展了“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虽然苏州市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日趋增大,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力度仍有待增强,特别是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比较有限,甚至存在弱化的倾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活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苏州市今年进一步加强了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将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将达0.16平方米;今年还将起草出台《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根据《进一步加强苏州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着力推进城市新建社区(新城区、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室)建设;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苏州市基层文化馆(站)标准化建设评选命名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配置。
今年苏州市还将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力争年内市区新建图书馆分馆5家、全市新建图书馆分馆13家;拟出台《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市(县)区两个层面的总分馆体系,形成人、财、物有效管理、高效服务、统筹协调,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文化管理的统筹;并将继续深入开展“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的经济、高效和可持续。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苏州市群众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近年来精品迭出。“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共获得10项群星奖,“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区域文化联动”3个项目相继获得文化部创新奖。
目前,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年均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达5000万人次,年均向基层送书达10万册,送戏达1.3万场次;各市(县)、区在继续推进以“吴文化”和“江、河、湖、海”为特色的优质品牌活动的同时,还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面向农村和社区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尽管近年来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但相比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产品的总供给量和创造力、创新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农村文化供给不足更为明显。今年,苏州市精心组织了多项文化惠民活动:围绕建党90周年,将组织开展”苏州市群众文艺优秀作品大会演“等系列活动;还将组织承办以第六届“苏州阅读节”为代表的重大文化活动及2011群星璀璨“我们的节日”、广场活动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和“城区各广场主题活动”四大系列品牌文化惠民活动。
目前,基层文化队伍在人员编制设置、培训长效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非遗保护队伍建立健全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难点。针对这些问题,苏州市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根据苏州市制定的《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抓紧做好争取基层文化专职人员编制适当增加的落实工作,将其纳入苏州各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完善《苏州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制度》,建立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跟踪管理机制,启动和推进图书馆、非遗保护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工作。
上一篇: 江苏省演艺集团:新机制催生好戏连台 |
下一篇: “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