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辽宁
辽宁
辽宁:十年跨越 今非昔比
发布时间:2022-07-25 08: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朱雪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7-25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探索文化和旅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效途径。经过十年的不断奋进,辽宁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省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日常需求甚至生活习惯,美好生活不再是愿望和梦想,而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下现实。长期的文化培育和涵养甚至使辽宁整体的文化特质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城市面貌于厚重之上增添了秀美,生活追求在粗犷之外转化出了精致,文化部门提供的精神产品越来越追求高品质。 

  全方位优质文化项目引领消费新风尚 

  新年春节前后,辽宁接连推出了舞剧《铁人》和话剧《北上》两部大戏,演出那些天,剧场内人头攒动,剧场外一票难求,“你看没看《铁人》”“看没看《北上》”成为人们互相打招呼的用语。7月14日、15日,连续两场“辽宁省迎接党的二十大地方戏曲专场演出”也迎来了满场热情的观众,平时不多见的辽剧、海城喇叭戏、凌源影调戏、拉场戏等辽宁特有的地方小戏剧目,为百姓送上了新鲜的文化体验。可以说,无论是话剧《祖传秘方》《干字碑》《孟泰》《无风地带》《天算》,还是舞剧《八女投江》《花木兰》、京剧《将军道》等大小剧目,每到演出之时都会引起一波追剧热潮,进剧场看演出已经成为辽宁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关,每部戏的剧情故事和相关历史也成为人们热议、回顾的话题。

  十年来,辽宁成功举办三届省艺术节,共有近百台剧(节)目参演,省艺术节成为辽宁重要的文化品牌。全省每年新创作一批优秀剧(节)目。目前,有2个剧目获文华大奖,2个剧目获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6个剧目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重点扶持,7部舞台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这些不断推出的优秀艺术作品丰富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养成了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引领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方向。

  除了舞台演出,辽宁的文化部门还不断整合省内外文化资源,引进或独立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将优质的文化项目推送到百姓面前。辽宁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文化遗产中心不断举办各项活动,使观展和参与活动成为时尚,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期待。其中,省市文博单位推出的“又见大唐——精品书画文物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白山黑水铸英魂——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十四年抗战史实展”和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展览”等主题展览,都吸引了一拨又一拨观众;省图书馆坚持多年举办的少儿作文主题大赛,每次都能接收到千余件学生作品,写作文参赛成为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定期目标;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新年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展示展演都会成为热门话题,观看展览,认识非遗,进而增加保护意识成为一个良性提升过程。

  统筹实现公共文化高水平服务目标 

  2021年6月初,锦州文化艺术中心(锦州大剧院)正式启用。这座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耗时数年建成的“文化新地标”,是以艺术生产、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非遗传承、青少年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文化服务机构。既是辽宁文化设施建设整体布局平衡发展的坚实一步,也是辽宁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十年来,辽宁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辽宁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是沈阳市南部的两座标志性建筑,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馆。同时,全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了县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乡(镇)均建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一村一广场”目标。十年来,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地区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创建了28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示范点、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20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56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乡镇(街道)、村(社区)完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工作。

  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辽宁省市县多级文化服务同步为群众开展文化服务。省文化馆和各市文化馆坚持常年组织送演出、送培训下基层,同时还有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文艺业务骨干队伍2800余人,有不同组织方式、不同艺术门类活跃在城镇、乡村(社区)的群众文化艺术团组2.7万多支,经常性参加活动人数达2000万人。全省有注册文化志愿者10万余人,常年开展活动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400余项。辽宁省图书馆服务盲人的“对面朗读”,辽宁省博物馆的展览义务讲解员,都是文化志愿服务长年坚持并卓有成效的工作内容。

  文旅融合新高度催生旅游产业大改观 

  7月20日,作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辽宁西部城市朝阳喀左,夜晚,市民们进入江南水乡一般的古城街巷,品尝辽西特色美食,观看文艺演出;在文化公园的广场上,面对星光闪烁的远山和人造月亮,观赏大型音乐喷泉的炫丽震撼。这座曾经偏远落后的辽西小城,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处处美景。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文化艺术科科长王海燕介绍,为打造民族特色的旅游园区,文化部门还在加紧策划,创作推出反映蒙古族婚礼等内容的民俗演出,力求让人们更充分地体验传统文化习俗,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加大力度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近年来新增建设各类国家级旅游示范区10个、大型旅游产业集聚区10个、区域性旅游产业集聚区20个。全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68家,其中5A级6家、4A级142家;全省现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5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近日,大连推出了颇有新意的旅游口号——“一部手机游大连”,这背后是一张崭新的“东亚文化之都”名片。目前,沈阳市、大连市成为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

  持续的文旅融合加大投入,使辽宁的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群众的节假日出行需求持续增加。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为641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222.8亿元,2021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250亿元,同比增长21%。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突出成效 

  在这十年间,辽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更好地保护辽宁境内的长城资源,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意见》,编制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从2013年开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施了“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以上工作获得2015、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营口金牛山遗址两处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第三届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十年间,全省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超16亿元,重点完成了世界遗产地、石窟寺、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等200余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项目。目前,辽宁已经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地,14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740项,非遗传承人2578人。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9个,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个。辽宁还有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大连旅顺口区成为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毛琦 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