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丽水地处山区,乡村村民一直保持平时外出务工务商、春节回家过年的习俗,农村平时大多“空壳”,春节期间人口集聚,村民除了走亲访友,大多喜欢以麻将、赌博取代文化生活,喝酒滋事、打架斗殴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春节1-2个月成为乡村综治和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自2013年起,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着重从建设丽水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式符号——“乡村春晚”入手,着力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引发了全市乡村建设发酵效应,受到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一、因势利导,激发乡村文化自觉,实现村民文化梦
针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春节农村文化需求、群众“我的文化我做主”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农村文化的自我选择已成为发展趋势等特点,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精选了乡村自办文化样本——庆元县“月山春晚”,通过组织全市文化系统艺术骨干前往月山学习观摩,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了“月山春晚”做法。月山春晚是一台连续举办34年、由村民自导自演的农村联欢晚会,体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权、选择权和主动权。丽水乡村文化艺人能人众多,乡村自办文化现象有着较好的基础。各级文化职能部门结合全省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改以往“送文化”为“送服务”,按需送资金、送培训、送策划服务,助推“乡村春晚”建设,“乡村春晚”得以迅速“扩面”发展。今年春节前后,全市共有427个行政村先后自办“乡村春晚”(2012年为120台),4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农村“民星”、80多万村民观众、4万多名外地游客在丽水农村的“草根舞台”上共度春晚。
二、创新机制,转变部门工作职能,提升“村晚”内涵
为进一步深化建设,切实提升其内涵,使之成为惠及乡村广大群众的文化品牌,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机制创新入手,服务和引领并举,有效实现了乡村春晚从“面”向“质”的再次提升。一方面,打造品牌引领。将“乡村春晚”项目提升到政府引领的层面进行规范推动,专门安排了专家力量、专项资金,重点推动“乡村春晚”省级示范项目培育建设,先后制定了《“乡村春晚”五年建设规划》《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乡村春晚”制度设计》等,使乡村春晚项目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去年乡村春晚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公共文化专家组论证,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得到了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另一方面,创新机制推动。专门安排60万专项资金,以“文化订制”模式,根据群众所需、各地特色,开展县级“乡村春晚示范县”创建。实行“按需定制”、“带资定制”、“高质订制”等不同形式服务推动,激发县级文化部门发挥潜力创建设。目前,莲都、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景宁等6个县主动请缨创建“乡村春晚示范县”,如:景宁以“百村闹春”的形式组织了100多台村晚,云和突出“百项非遗”为特色办村晚等。全市催生了一台台“非遗村晚”、“畲族村晚”、“婺剧村晚”、“旅游村晚”,月山春晚、沙溪村晚、官店村晚、包凤村晚、大田村晚等10多台村晚开始打响全国。
三、挖掘特色,留住乡情乡愁,推动乡土文化传承
“乡村春晚”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一是转变了村风民风。通过“乡村春晚”等春节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村民在春节期间聚到一起排练、跳舞、参加文化活动成了新的时尚,以前过年时农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的情形变少。二是使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得到传承。春节期间,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祭祖祈福、刘坞小调、舞龙、舞狮、台阁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传承。三是推进“种文化”纵深发展。乡村春晚其特点就是自愿、自发、自主,通过村民自编自唱、自演自赏自办“乡村春晚”,充分激发乡土文化正能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农民“种文化”活动全面纵深发展。四是留住乡音乡愁。乡村春晚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主题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淳厚质朴的农味,加以艺术设计,让归乡游子踏上故土就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留住那份乡愁。
四、示范引领,多方联手推动,催生乡村生态经济新模式
切实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建设中的文化担当,主动联合市直多个部门,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经济综合体建设中进行尝试性实践,取得较好实效。一是网上吆喝村晚,打响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春节前,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丽水日报(丽水网),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12个生态环境好、年俗活动多、春晚特色强的代表村,通过网络平台,举办“我要上村晚——到丽水乡村过最美春节”网络推介活动,诚邀全国各地朋友和广大城区市民,到丽水乡村上村晚、过大年。春节期间,共有4万多名上海、广东、杭州等地游客慕名到丽水感受乡村生态、丰富年俗和土味十足的村晚。乡村春晚特色强的庆元的月山村、遂昌的大田村、莲都的沙溪村等12个村旅游火爆,其中大田村农家乐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产生的“村晚相关红利”达300万元,同期分别增长13.5%(游客)和14%(收入)并打开了本土生态农副产品(茶叶、油茶、蜂蜜等)销售窗口。二是评选最美村晚,设计村晚建设标准样板。从全市400多台村晚中,挑选了20台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村晚,以网民投票、专家评审结合的模式,进行网络“最美村晚”和百名“民星”评选,扩大丽水乡村春晚在全国的知晓率,打响丽水村晚品牌。三是主动向外宣传,扮靓丽水乡村春晚名片。通过丽水网专门定制丽水村晚网络专页,安排乡村春晚有关丰富的宣传内容,打开乡村春晚对外宣传窗口。开展“丽水村晚大家拍”摄影大赛,专门编制丽水乡村春晚演出信息,主动提供给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宣传。通过一系列推动,丽水乡村春晚现象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成为丽水乡村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乡村旅游新靓点、农村经济新模式。(来源:浙江省文化厅)
上一篇: 浙江省各级文化馆唱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四季歌” |
下一篇: 浙江丽水出台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