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省海宁市着力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发布时间:2014-04-16 09:31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4-16

  自2004年以来,浙江省海宁市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长达十年时间,连续开展了十个文化“主题年”活动,突出政府主导,强本固基,在资金投入力度、阵地档次提升、阵地管理力量、品牌活动打造、制度政策完善等方面,敢于创新,善于突破,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了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效果。2013年,海宁市成功创建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嘉兴唯一,也成为全省七个获此殊荣的县市之一。海宁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树立了示范标杆。

  一、构建有序运行、规范管理、长效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先后成立全市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群众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文化工作的开展。市、镇(街道)、村(社区)也相应先后成立了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群众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组织、协调、指导等各项职责,形成了三级文化建设工作网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公共财政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为10413万元,2012年为11817万元,2013年为14047万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健全公共文化建设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通过资助、冠名等手段筹措社会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是完善制度政策。十年来,该市下发了《海宁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关于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十多个,形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监督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专题项目列入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文明村镇综合考核和村(社区)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四是健全考核机制。市群众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年通过“星级文化阵地评创”工作,对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季度督查、不定期抽查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镇(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通过“六项优秀”评选活动,对文化活动、文艺团队、文艺作品、文化管理员、文艺辅导员、文艺工作热心人开展评选,奖励先进,树立典型。同时,各镇(街道)对村(社区)也开展年度文化工作考核,并与当年考核奖励挂钩。

  二、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合理布局,设施优良。十年来,该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优良、逐年提升的原则,建成了一批全国一流的县(市)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拥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另有徐邦达艺术馆、体育馆、射击馆、游泳馆、国际轮滑运动中心,以及2014年即将投入使用的市图书馆新馆及查济民纪念馆。全市12个镇(街道)均建有一级站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全市有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0个,嘉兴市级村(社区)文化示范中心23个。

  二是健全队伍,管理覆盖。健全综合文化站人员队伍,确保人员编制到位,文化站长享受中层正职待遇。目前,全市1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计在编人员37人,并确保专编专用。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全覆盖。全市179个村共配备专职管理员357人。市、镇(街道)、村每年用于管理员薪酬的资金达8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又在硖石街道试点招聘了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经费补助。志愿者队伍也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文化志愿者6000余人。

  三是文化惠民,品牌服务。坚持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相继推出了海宁市文化艺术节、“种文化”系列、“潮乡”系列、“百千万”送文化系列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十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00余场,电影下乡17000余场。2011年至2013年,全市兴起“文化走亲”活动,总场次达582场次。2011年和2012年,海宁连续两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文化走亲”先进单位。

  四是图书服务,广泛延伸。全市已构筑起了一个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并逐步向基层延伸。现有市级图书馆1个,镇(街道)图书分馆和专题馆12个,村(社区)图书分馆5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1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全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142.8405册,人均藏书量为1.77册。2012年开通了数字图书馆手机版,为群众提供了更加普及化和自由化的阅读方式。

  三、打造城乡统筹、贴近群众、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一是“文化有约”,整合资源。2012年,建立“文化有约”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全市文化资源,方便百姓获取信息并参与文化活动。已开展“文化有约”培训活动169次,受训人数5423人,以预约方式面向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各类活动场所137次,累计2328小时;免费演出30余场,免费活动展览114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其中,市文化馆2012年开设的“艺术一堂课”免费辅导培训活动,以“你点我来”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下基层辅导、培训,深受基层文艺爱好者欢迎,2013年全年共安排培训天数达216天,真正成为扎根基层的艺术课堂。

  二是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力度。2012年,市文化馆广场完成地面平整、拆围透绿、增加灯光音响的改造,启动“百姓大舞台”展示活动,免费将主舞台交给普通百姓;市体育场、全市15所中小学体育设施也向社会免费开放。自2011年下半年起,在洛塘河公园南北两岸实施了5个公园广场舞池亮化工程,并在广场舞池开展太极拳等健身项目“公益大培训”。目前,活跃在全市的各类广场健身队伍人数已达10万余人。

  三是文化礼堂,精神引领。2013年,秉承“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在全市建成首批农村文化礼堂31个,实现12个镇(街道)全覆盖。其设施包括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2014年春节期间,全市各文化礼堂纷纷开展了打年糕、“我为长辈送红包”、正月踢毽子等传统民俗活动,注重道德教化、精神引领、心灵洗礼,使之有了更强的引向“真、善、美”的力量。

  四是“文化低保”,普惠潮乡。通过开辟专项活动区域和项目、开展专项免费文化培训、搭建专项才艺展示平台,积极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市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置相应设备和读物。市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阵地积极开展面向新海宁人、残疾人等的艺术培训班。近年来已面向特殊人群开展艺术培训60次,累积培训2000余人次。定期举办残疾人艺术节、新海宁人风采展示、残疾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弱势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