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宁波鄞州区积极践行文化强国战略 实现经济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发布时间:2014-05-20 09:15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05-20

  宁波市鄞州区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同时经济社会发达,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177.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8.63亿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近年来,该区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机制,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惠民服务“鄞州模式”,荣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桂冠,书写了经济强区的辉煌和文化强区的传奇,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培训基地,连续五年蝉联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第一。

  一、文化战略上突出一脉相承,绘制“路线图”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契机,形成目标明确、一脉相承的公共文化建设路线图。一是以目标为引领,构建文化体系。先后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体系化的制度政策作为指导部署和规范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并重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文化、公共文化、地域文化、文化产业等“五大体系”,使文化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前列。二是以创建为抓手,制定行动规划。于2011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出台《高起点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全面增创鄞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决定》,实施先进文化育民、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创产业集聚、文化人才支撑、文化机制创新等“六大行动计划”,力促文化发展水平提升。文化惠民行动每年惠及群众2000余万人,并不断孕育出各门类文艺精品,获奖率居全省之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提升措施保障。大力实施文化质量提升战略,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固定设施+流动设施+虚拟设施”的有机融合模式,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到农家的“最末梢保障”。

  二、硬件设施上突出三级联建,完善“设施网”

  推进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构建“15分钟文化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参与文化。一是全域化建设。在区、镇、村(社区)三级相应出台资金扶持、建设推进等政策,深入推进新鄞州工程、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和村级星光工程等,以政策制度保障创建工作,目前鄞州区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85平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0余平方米。二是项目化推进。每年安排建设一批文化项目,区级层面建成“文化馆群”、“博物馆群”、“体育馆群”等公共文化服务三大馆群,总面积36万多平方米,全省领先;镇级层面新改扩建15个文体中心、总面积15万平方米;村(社区)级层面,100%的行政村都建成了文化星级村,全区409个建制村全部拥有文化室、体育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并从2014年起再建120个多功能村级文化礼堂。三是多元化发展。坚持固定设施、流动设施、虚拟设施同步推进,推出文化直通车、汽车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等5大流动文化设施,每年至少赴基层送图书30000多册、送电影5000多场、送演出1000多场、送培训辅导、讲座及展览等300多次。同时,积极打造以鄞州文化体育网站群为统领的公共文化虚拟设施,包括1个主站,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网上名人馆等12个子站,细分后又包含了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非遗等30余个二三级子栏目,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文化活动上突出全域覆盖,打造“服务圈”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低、小、散”的情况,加大活动创新、项目创新、载体创新力度。一是在内容上全覆盖。创新推出涵盖讲座、培训、展览、表演、科教、娱乐等内容的天天乐、天天读、天天看等十大“天天系列”基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把活动形式从听歌、看戏、送电影“老三件”拓展为“新十样”,并每年动态调整、提升一批精品节目库,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精神富足、其乐融融的欢乐景象。二是在时间上全覆盖。建立区、镇、村多层次的文化活动载体,在区内实现了“年年有大活动、月月有好活动、天天有小活动”。每年承办市级以上大型文化活动近10次,区级打造了梁祝爱情节、王应麟读书节、沙孟海书法艺术节、“天天”文化艺术节、新鄞州人文化节、城市音乐节等6项区级品牌文化活动;镇乡(街道)培育了云龙龙舟竞渡、横街八盏马灯、古林“席乡之春”艺术节、“五龙潭”山水旅游节等23个“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此外还有每年100余场较大规模的村(社区)文化活动。三是在人群上全覆盖。推出“明州系列”、“星光系列”、“它山系列”、“爱教电影进校园”、“悦读时光”、“爱悦吧”等公益文化服务品牌,保障170余万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的鄞州常住人口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项目。如“流动电影院”经常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百场电影进企业、进社区”、“爱教电影进校园”、“建筑工地工地周末影院”等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社会参与上突出政策引导,构建“创新链”

  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在面上出台40余个政策文件的同时,重点创新了一系列社会主体参与的政策机制。一是创新“买服务”的政策链。探索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出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估办法、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定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活动等的意见,做到政府买服务有制度、有规定、有方向。二是创新“办文化”的主体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领域,形成以民办博物馆群建设为代表的“投资建设型”、以民营企业参与运作大型公益节庆文化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运作型”、以公共文化设施市场化托管为代表的“设施运营型”、以文化义工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代表的“义工服务型”。目前,民间资本投资近 10亿元,建成15个民办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城市音乐节、鄞州网络春晚等民办大型文化活动渐成气候。三是创新“创品牌”的运作链。着眼打造品牌,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外包等激励引导政策,通过内外结合、服务外包,依托专业团队和专家指导来精深加工、打造品牌。近两年来,有25件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全省首创的“城乡演出院线”由专业演出公司来管理、运作,实现政府、企业、群众、市场的多赢。

  五、文化人才上突出内培外引,充实“人才库”

  把人才建设作为重点,以人才兴文化、办文化、管文化,推动和落实公共文化建设。一是构建“高端人才库”。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百人计划”和区级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并配套出台相关人才引进和培养扶持政策,对引进的支撑型文化人才可给予最高6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和5000元/月的人才津贴等,对入选的区青年英才培养人选在培养期内最高可给予每人8万元的经费资助。加大文化人才外引内培力度,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目前,全区引进培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高端人才10余名,区文化系统副高以上职称人才比重达20%。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进一步提升了鄞州文化品质和精品文化创作水平,在该批人才的主导和带动下,鄞州创作的文艺精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最高奖项评选上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构建“乡土人才库”。出台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奖励、综合评估定级等办法,大力培育业余文艺团队、乡土文艺骨干。目前,全区拥有800余支公共文化团队,固定成员超过2万民,乡土文艺骨干2000余名,始终活跃在文化建设一线,他们“到甬城、进省城、赴京城”,甚至还组团赴韩国大邱、平泽两地开展了为期11天的文化交流,实现了“泥腿子”登上异国大舞台的梦想,开创了全省业余文艺团队出国表演的先河。三是构建“管理人才库”。推行文化指导员、村文化员制度,通过提高乡镇文化站长职级待遇、出台村级文化员队伍建设办法,实现镇镇有文化站长和文化指导员、村村有文化员。同时,在业余文艺团队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如该区石碶街道东方社区“天天乐”艺术团在开办民营针织企业的蒋爱萍带领下,自导自演的节目几乎场场都能吸引数千名观众;因经费严重不足濒临倒闭的嵩江越剧团,在放弃经营自家酒店的“贴钱团长”王贤国带领下,办得风生水起。

  从鄞州区实践来看,把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惠于民,远比单纯的资金投入、硬件建设,都更长久、更可持续、更符合发展导向。该区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探索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首要是“自觉”,要从“意识自醒”向“行动自觉”转变。意识自醒才能行动自觉,行动自觉才能文化自强。鄞州区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文化越重要”、“工作越自觉成效越明显”,正是在思想上树立了“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自觉,摆正了文化建设的位置,实践中才有了“主动+行动”的自觉,要摒弃“等靠要”的倾向,主动作为、自觉行动,积极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核心是“稳定”,要从“靠人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文化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必须防止决策政策“朝令夕改”。鄞州区在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注重建立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按照目标明确、一脉相承的公共文化建设路线图,正确处理好“不变”与“变”的关系,才能在战略层面、制度层面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

  (三)关键是“共建”,要从“单一推进”向“多元联动”转变。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走政府、市场、群众三方联动的路子。鄞州区之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有所建树,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政府、市场、群众三方关系:政府负责“把握方向、制定规则、出台政策”,而对于公共文化领域中政府管不好的、市场效率更高的要交给市场,让市场主体“方便进来、乐于投资、有利可盈”;同时,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建立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让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享受主体。

  (四)根本是“实干”,要从“抬头看天”向“埋头苦干”转变。公共文化建设,仰望星空重要,但埋头实干更重要。鄞州区历届领导自觉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前任栽树后任乘凉”,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地干到底,最终才取得了公共文化的大发展。各地只有坚持实干精神,在各项工作中抓“细化”、抓“具体”,才能把规划的蓝图变成现实的实景、群众的幸福、文化的繁荣。(来源: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