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杭州下城区社区文化建设有了质量标尺
发布时间:2014-10-17 11:13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10-17

  随着2014年《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杭州下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社区文化动态评估指标及权重的实施意见(试行)》和下城区社区文化动态数据报送平台软件的实施和应用,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和74个社区文体干部的心里,装上了社区文化标准化建设的“储存器”和“云备份”。 

  现在,家住杭州下城区的社区居民只要用手机扫描“文化下城”微信号,就可知晓区、街道、本社区每季、每月、每日有哪些文化活动和免费服务,就可以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出意见或建议,并快捷上传到微博、微信上。 

  惠民项目:百姓说了算 

  在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的站长任士颖深有体会地说,以前做工作是按常规“套路”去做,现在做工作是根据群众的需要有质量地“做实做细做足做实惠做满意”。这些,都得益于下城区在建设“文化强区”中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得益于有了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打造社区文化升级版配套的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标尺的制定与实施。 

  以往,政府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财物力,送文化服务进基层,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项目百姓“不领情”,导致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如何投其所好,送其所需?杭州下城区在实施文化惠民项目中,立足“接地气”,让“百姓说了算”,按照群众需求量身定制文化惠民项目,着力破解多年来供给与需求对接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该区文广新局对年度开展的常规性文化惠民项目如“送戏进社区”“送书进社区”“送培训进社区”“送讲座进社区”“送文化进低保”“全民读书节”“文化服务设施全域免费开放”“社区图书室每周开放时间在40小时以上”等,均有规范的时间设置、内容安排、场所与场次确定、规模与容积量同比、预设目标与绩效等质量标准;而把握这些标准的关键,在于运行以辖区群众为主导的可循环的“需求征集→项目评审→预告供给→评价反馈”互动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 

  一是多种形式的需求征集机制。杭州下城区文广新局、各街道和社区确定专人负责,对征集到的群众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需求定时梳理,实行信息互通共享。具体方法是: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开设服务专线、设置意见箱、开通信息化互动平台。二是科学规范的项目评审机制。区文广新局、各街道和社区细化梳理征集到的各类文化需求,通过评估筛选,最终确定文化服务供给项目。其步骤有:梳理分类、评审筛选、实施筹备。三是阶段性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向辖区群众及时发布阶段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信息,使辖区群众清晰掌握全区范围内的文化活动资讯,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提供意见回执单和反馈电话,使阶段性活动安排能根据群众需求作动态调整,有效对接。四是以群众满意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以常规评价、跟踪评价、总体评价为“三合一”机制,根据群众反馈意见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是否达到应有的标准,梳理优化下一阶段文化产品的供给安排,实现目标绩效考核模式“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向“自下而上群众满意为主”的转变。 

  文化服务:活动说了算 

  杭州下城区文化主管部门认为,社区文化标准化建设要有科学、刚性的规定性,而“度量衡”的体现,着力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出发点是提升社区文化的创新水平,关键点是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繁荣,直至形成社区群众既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也逐步成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 

  为确保因需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更好体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该区有3项举措:一是做好保障。财政每年投入公共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送戏、送书、送讲座、送培训进社区活动,及文艺创作、文艺汇演、精品文艺团队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图书馆采购新书报刊、举办各类图书阅读活动、举办全区性文艺汇演、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等;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保障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中必需的综合性物业管理等支出。各街道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按常住人口人均每年15元计算,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编制。二是做好整合。按照需求主体(个体和群体)、需求程度(主动诉求和被动征集)、服务对象类别(一般人员和特殊人群)、供给主体(下城区文广新局、街道和社区)、处理的时效和难度等实际情况,对社区群众的基本参与需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对向上级部门表达的需求,及时层层报送;同时,依据需求导向设计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包括服务类、活动类、赛事类、演出类、民俗体验类、展示类、讲座类、培训类、其他类9个类别,供辖区群众主体决定并自愿选择参与各类活动。三是做好预告。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海报、手册、网络互动平台、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向辖区群众预告区、街道、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区文广新局建立每季度主要群众文化活动预告制度,制作《群众文化主要活动预告》海报和折页,发至各街道及社区服务中心,便于群众知晓;街道或社区对自行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宣传橱窗、板报等载体及时刊发预告。 

  绩效评估:标准说了算 

  杭州下城区在制定社区文化建设标准时,既注重把握事物本身的物态与显现的内在特性,又注重把握质量互变中的透明与公正的客观要求。据区、街道及社区的文化工作绩效进程反映,实现数据化实时跟踪、自动生成相关信息链,进而形成互联互通的全景映像。 

  一是制定《下城区社区文化动态评估指标与权重》填报制度。从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顶层设计出发,采纳《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数据》、《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评选标准》及《杭州市文化示范社区(村)评选标准》,结合本区实际,在架构、指标及实证上予以优化,共设置文化管理、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服务、服务质量、创新创优七大类30项指标;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访谈法)确定,总分值为100分。数据采集工作经过“统一培训→社区填报→街道审核→区局复核→发还核对→差异修正”6个环节。数据填报采用全区统一报表,所有数据均经填报单位盖章确认。体系涉及的常住人口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准。同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今年开始在8个街道18个社区进行先试先行,以验证相关类别与指标的科学性、操作性和绩效性。二是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社区文化标准化建设动态数据报送软件,开通互联网平台。该软件以《杭州下城区社区文化动态评估指标与权重》的分类、指标设定及分值计算为主体内容,以杭州星潮网络工程有限公司MS-SQLSERVER数据库为基础,在结构上以辖区74个社区为单位,系统运行的效率力求体现引导性、逻辑性和操作性互为关联。同时,采用同一账号的登录方式,每个社区确定专人负责实时上传已完成的社区文化活动及各类服务的数据,经自动生成归纳后,某一街道或社区可在同一平台上了解其他街道或社区的工作进程及绩效排名,力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优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对“文化下城网”进行改版扩容,云主机主要指标达到双核4G内存、100G空间、1M公网带宽标准,以增加信息发布量与主客体互动功能;筹建数字文化馆及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杭州下城区以社区文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有效推动了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的红利,推动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互动,推动了政府与社会共建共享的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 

  2014年,杭州下城区根据辖区群众的需求,设立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潮鸣街道、朝晖街道、文晖街道5个片区“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培训基地”,在全市图书馆系统率先安装窗口服务满意度评价器。截至6月底,下城区在实施文化惠民项目中“送戏进社区”达52场次、“送书进社区”达11346本、“送讲座进社区”达105场次、“送展览进社区”达25场次,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文化走亲)”41场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61次、培训文艺骨干316期达19411人次,开展其他社区文化活动700余场次。同时,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提升,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排名中由原先第68位提升至第18位,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中排名第八、杭州市主城区第一;《下城区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项目,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验收项目”,并得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