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宁海突出“活化利用动态保护”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发布时间:2015-04-13 09:03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4-13

  近年来,浙江宁海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文化遗产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效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获得“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数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个、省级5个。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6%,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一、内外兼修保护好,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城镇的过程中,注重保留传统村落历史传统风貌,实现农村升级改造和乡愁保护的平衡。一是提升外在美。加强规划引导,在延续村镇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划定新村建设区并明确规模,已完成前童镇、许家山村等保护规划编制。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各级资金补助,落实传统村落维护修缮资金,目前已完成惠德桥、文峰塔等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强化传统村落环境提升及风貌改造,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二是提炼内涵美。注重保留农村传统文化和传统特色,全面推进宁海平调、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三位一体”工程。充分利用非遗传承基地、群文讲堂等平台,面向大众开办棕叶编织、剪纸等传统文化公益课。挖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拟建王羲之后裔民俗文化村,保留古树、古井、古桥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配合原有文化生态建设书圣殿、笑山美术馆、沿山碑林、永字亭、江边茶馆等景点。三是突显人文美。充分尊重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知情权、自治权和监督权,将文化遗产保护写入村民公约,鼓励全体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引导村民与社会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鼓励民间力量以认领、认养、认保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 

  二、适度开发利用好,培育“互融共兴”的文化产业 

  构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擎、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做大民俗文化产业。打造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等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群,将国家级非遗“十里红妆”打造成展览展示、演艺、影视戏剧等多元业态的产业链。目前,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项目主体已建成,建成后将展示宁海县江南民间艺术馆的3.5万件民间美术和民间风俗类文物。二是做优生态文化旅游业。构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机制,加大前童古镇、森林温泉、宁海湾等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开展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中华(许家山)石头古村文化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相继荣获全国节庆国际影响力百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节庆等称号。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61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旅游经济总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11.3%。三是做强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推动文具、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发挥“中国文具产业基地”优势,以中国(宁海)文具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全国文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平台,加强大专院校设计人才合作交流,鼓励企业成立自主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等机构。筹划建设占地700亩的印刷包装产业园,发展数字化印刷包装印刷产业。谋划投资6.5亿元打造得力精品文具产业园。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文化创意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培育引进文化创意企业。 

  三、共建共享传承好,完善“生根开花”的公共文化服务 

  依托天天演、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宁海之夏”文化纳凉戏曲晚会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探索有宁海特色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品牌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一是探索文化队伍建设新模式。率先建立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模式,将泥金彩漆工艺、舞龙舞狮、清刀木雕工艺等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出版《泥金彩漆技艺实训精解》等非遗乡土教材,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教学,常态培养非遗传承人,已培养非遗学员774 人。开展城乡业余文艺团队“一对一”帮扶,组织文化馆、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的专业老师与85余支业余文艺团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二是探索文化阵地建设新机制。建成县图书馆新馆、国际会展中心、潘天寿文化广场等大型文化公园和文化广场,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分馆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建成文化宫、农家书屋,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强镇3家,省级文化示范村4家,市级文化强镇3家,市级文化示范村40家。实行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筑面积已达到6714平方米,公共文化体系均衡化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探索活动品牌建设新经验。打造民俗、古建、名人、戏剧、旅游等五大文化品牌,20年打造“宁海之夏”戏曲晚会群文品牌,连续举办12届春节联欢晚会、12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与11届宁海县群众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纪念潘天寿诞辰110周年、徐霞客游线申世遗高峰论坛、中国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通过实施农村文化“一镇一品”和“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百龙百狮”等非遗文化民间文艺品牌,安排专门经费奖励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队伍开展活动。探索文化活动多元投入机制,注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吸引本地企业以“冠名形式”参与“宁海好声音”等音乐、舞蹈比赛赛事。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