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浙江德清县不断创新投入方式、运行机制和供给主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硬件设施上突出三级联建,完善了“设施网”。
着眼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参与文化,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县级已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四大群馆”,文化馆新馆已于去年11月份动工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镇、村文化设施建设,每年排出和建设一批文化项目,已新建(改建)乡镇文体中心6个,总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街景15个,100%的行政村有文体室,新建成48个多功能的农村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我们更加重视管理和使用,出台了《德清县“文化礼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建立常态督查机制。
二、文化活动上突出全城覆盖,打造了“服务圈”。
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低、小、散”的情况,加大活动创新、项目创新、载体创新力度。内容上全覆盖,创新推出 “周周有约”广场文化活动、“春晖讲堂”、村落文化节、“走读德清”等品牌活动,把活动形式从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拓展到讲座、培训、展览、表演健身、娱乐、节庆等,同时根据群众反响和活动效果,每年动态调整,提升一批精品节目库,保证了活动的质量和特色,越剧《德清嫂》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参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一张汇款单》等作品在市第六届南太湖音乐舞蹈节获得5金5银6铜的好成绩,获奖总量居全市首位。县级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打造游子文化节、乾龙灯会、新市蚕花庙会等品牌活动,文化走亲、送戏下乡每年演出1007余场,电影放映2050场,乡镇每年举办“一乡一品”的特色活动。同时,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围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便捷高效的数字服务和流动服务,数字图书馆扩充资源达60TB,访问量超180万人次,加大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微信平台开发力度,做好大数据时代下文化工作的宣传和服务,推出了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馆等流动文化设施。
三、社会参与上突出政策引导,构建了“创新链”。
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出台了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活动等意见,做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办文化”的主体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域,已经形成三种模式。一是以民办博物馆建设为代表的“投资建设型”,目前,民间资本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8家民办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政府适当补贴;二是以民营企业参与运动大型节庆活动为代表的好“活动运作型”,佐立小贷群星演唱会等10多场活动吸引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三是以义工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代表的“义工服务型”,文化志愿者团队近20个,志愿者近3000名,多次参与文化活动。
四、文化人才上突出内培外引,充实了“人才库”。
公共文化服务最终靠文化人才去推动和落实,我们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重点,以人才来兴文化、办文化、管文化。构建“高端人才库”,通过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10多人,文化系统副高以上职称人才比重达20%以上;构建“本土人才库”,出台了《德清县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培育业余文艺团队、本土文艺骨干,目前,德清县有2000余名本土文艺骨干,187支业余文艺团队,活跃在文化建设第一线。(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