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4年4月,浙江温州市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现身老城区。一年来,又先后建成了菱藕社区、东瓯智库、景山社区等共5家城市书房,迅速成为温州城市的文化地标。201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将“城市书房”纳入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目标致力于再建10家。自推出城市书房以来,已经服务读者29万人次。温州正在全力打造一个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城市书房体系,而其盘活社会资源、多方共建机制也获得业界专家肯定,称其在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一、以社区共建为主要模式
温州的首家城市书房“县前馆”是由温图老馆舍改造而成,其后建设的第二家“菱藕社区自助馆”即开始尝试了与社区共建模式,场地和日常物业管理由社区负责,设备和图书资源由图书馆提供。前几年,主城区不少社区陆续建起了社区图书馆,最初也受到居民欢迎,但因书籍更新较慢、无专人打理等诸多原因,而逐渐门庭冷落,甚至无人问津,使得社区图书室的存在变得尤为尴尬。而与市图书馆共建“城市书房”,一方面解决了图书流通与更新的难题,实现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各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另一方面则是借助电子技术和设备,实现便捷的自助办证、自助借还,大大节省了人工和管理成本。此举既让自助图书馆项目成功走进社区,也让社区的场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社区共建模式的双赢效应,也使得该模式成为了温州“城市书房”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2015年新增拟建的10家城市书房,其中7家与社区联合共建。
二、以企事业联建作有效补充
除了老馆改建、社区共建外,城市书房建设还积极推进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场馆资源,如已建成的东瓯智库、行政机关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拟建的温州教育服务中心、杨府山公园自助图书馆等。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因为受众人群相对统一和固定,一方面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得到提升。以东瓯智库城市书房为例,此处地处温州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园,集聚了大批创意、文艺工作者,需要一个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满足文献资料查阅需求的场所。图书馆与创意企业方面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家极具设计感的城市书房,以其砖木装修风格获赞“最暖心的小资图书馆”称号,也成为了城市书房一个特别的代表。
三、以志愿服务助自我管理
城市书房以无人值守和自助服务为特色,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辐射范围和开馆时间的限制,节约了读者借阅图书的交通和时间成本,开辟了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虽然无人值守,但仍然需要有人管理。在管理上,温州市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引入了文化志愿者,各图书馆定期安排志愿者进行图书整理、卫生打扫、秩序维护等管理工作。此外,自助图书馆则主要依靠读者的自我管理。一年多时间的运行,读者反映较为集中的是座位数不够等硬件设施问题,而鲜有秩序管理方面的问题。自助图书馆,有效激发了读者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倡导和彰显了城市文明。城市书房的自由阅读机制,精准契合了现代族群的阅读需求和特点,而志愿服务机制则是成功推动了公共阅读空间由政府管理向公众自治的转变。(来源:浙江省文化厅)
上一篇: 浙江杭州拱墅积极推行文化+ 探索文化融合新模式 |
下一篇: 浙江宁波积极探索“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