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第十五届群星奖揭晓
220个群众文艺作品和11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获奖 100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荣获“群文之星”称号
发布时间:2010-05-25 14:03 来源:中央歌剧院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央歌剧院 2010-05-25
   5月24日晚,第十五届群星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揭晓。
图为颁奖晚会上演出的获奖作品舞蹈组合《南猛芦笙舞·阿克里》。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陈彬斌报道:经过近1个月的评选演出,从全国各地报送的845个群众文艺作品和191个公共文化项目中最终产生了第十五届群星奖获奖名单,《人偶情》等220个作品、北京奥运文化广场建设等11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获奖,100名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的文化工作者获得“群文之星”称号。

  5月24日晚,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晚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等出席颁奖晚会。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主持颁奖仪式。

  初夏的羊城之夜,灯火辉煌;富有民族文化风格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群星璀璨。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踏过红地毯,经过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的牌匾步入会场,更加彰显了中国艺术节“人民的节日”的深刻内涵。

  颁奖晚会隆重热烈,在群星奖评奖演出中涌现的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当前我国群众文艺的最高水平。来自贵州苗寨的芦笙舞、湖北土家族的摆手舞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赢得热烈的掌声;京东大鼓《鼓曲神韵》、女声组唱《古琴台》意蕴悠长,令人久久回味。晚会还邀请了4位来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上台现场访谈。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的创办人、宁夏群艺馆的靳宗伟,湖北武汉洪山区农民艺术团的负责人童爱武,青海玉树群文工作者扎哇,在中山建立全国第一个合唱基地并对我国群众合唱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广东中山文广局的郑集思,分别讲述了在这个辉煌时刻的感受,他们真实的情感和质朴的话语,引起现场各地同行的共鸣,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不仅献给了台上的群众文化“明星”,更献给了他们长期为之默默奉献的群众文化事业。

  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群星奖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广大群众由衷喜爱和积极参与的一项赛事。近年来,群星奖更是以其特有的群众特征在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成为体现“人民的节日”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成为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紧贴大地生长,领受泥土滋养,成就了今天群星奖的生命力,而群众的需求和百姓的评奖,将决定群星奖的未来。

  杨志今说,本届群星奖评奖汇集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涌现了一批长期扎根基层生活的业余文艺工作者。此次评奖既是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落实“三贴近”和“两服务”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届群星奖在评奖内容、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创新。在评奖内容上,除了作品类的评奖,还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众文化工作者纳入其中。在评奖机制上,首次引入观众评委——每场比赛现场临时抽取15名以上的观众担任评委。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人表示,要让群星奖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将评奖从对少数人、少数作品的艺术评价转向为更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突出群星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和群众性特征,使其成为评价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手段和激励机制。

  在评选期间,约有4000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参与了各种活动,部分参评的优秀群众文艺节目还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学校演出,群众文艺来自群众,又回到群众中去。艺术节期间,15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也使南粤大地处处飞歌,群星奖成为广大百姓的大舞台,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

  据了解,本届群星奖的优秀作品将通过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巡演和展演等方式,在全国进一步推广,从而真正发挥群星奖对群众文化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