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尊敬的各位馆长,各位嘉宾,女生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国内外博物馆界共同参与的首届紫禁城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
10年前的200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曾成功举办“紫禁城对话”,与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等博物馆馆长共同探讨“当代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地区各博物馆同仁及在京媒体共同参与。10年后的今天,故宫博物院迎来90华诞,这次的“对话”规模盛况空前。紫禁城论坛有幸邀请到了33位国内外重要博物馆馆长及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卢浮宫学院院长等重要来宾。
为什么要举办紫禁城论坛?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祥云”logo来解读:这是从紫禁城五彩斑斓的色彩中提取的红、黄、蓝三色,描绘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的云纹,“祥云”不仅体现了论坛发起者故宫博物院的特色元素,还象征着论坛是多元文化与声音的对话窗口,更希望借用科技领域的“云”元素表明紫禁城论坛在文化领域将凭借充满多元性、包容力与无限可能性的特质,通过博物馆之间的对话、融合来共同塑造博物馆的未来。
此次论坛我们将共同关注“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及未来使命”这一命题,解答当下博物馆发展中的难题,寻求繁荣发展之道。
人类先具有收藏宝物的意识和行为,而后才有博物馆的出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文化发展历史上,博物馆都称得上源远流长。在我国,博物馆收藏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而在西方,博物馆的萌芽也可以远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由于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漫长的历史,因此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理解不尽相同,关于博物馆职能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博物馆学认为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核心,文物的特质决定并影响着博物馆工作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标准,文物标本的‘保藏与利用’成为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这些认识使博物馆学更多关注于博物馆内部运营体制和工作规范的研究,忽略了对博物馆的组织特点和组织目标的持续关注和反思”。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新的观念被注入到原有概念当中,开始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进程中更为核心的问题。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在悄然发生着转移,在很多情况下,博物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开始以各种姿态呈现。
今天我们相聚于“紫禁城论坛”,表明国际博物馆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前瞻行动,及时捕捉全球信息,不断跟踪时代前沿,以全世界的经验,以新世纪的思维,以勇于实践的精神,从理论层面对博物馆事业的未来使命给予深入思考,并将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指导实践,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处于积极向上、创新突破的良好势态。
4天前的10月10日,我们举办了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暨早期院史系列展览开幕式,中国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获悉故宫博物院将于今天举办紫禁城论坛时,她让我转达对紫禁城论坛开幕的热烈祝贺,并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博物馆已经成为代表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文化标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希望国际博物馆界进一步加强对话与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架设增进世界各国人民沟通了解的桥梁,传承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建设多姿多彩的精神家园。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博物馆越来越倡导并实践“开放”理念,强调观众才是博物馆文化的主体,由内循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向外向型转变,致力于与社会沟通、为社会服务,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当下,博物馆如何在保管好文物的基础上关切并满足当代民众以及后世子孙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降低姿态,将观众需求放在首位,借由藏品、文化资料、文献资料等架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让知识变为常识,使博物馆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新技术,让非到访者拥有享受文化滋养的均等机会,让到访者由有限的实地探访进入无限的虚拟探索?如何扮演好在城市中的角色,连接历史与未来,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相信通过这次论坛国内外来宾的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我们可以获得解决上述问题的“通关密码”。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主旨发言及分组讨论结束后,我们将召开闭门会议,与国内外来宾就把该论坛建设成为长期性的、固定的、可持续性的国际性学术论坛品牌进行具体磋商,达成共识,共同发布《紫禁城宣言》,从而以全球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密切关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与难题,促进和推动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寻求繁荣发展之道,最终实现国际博物馆界共同造福于人类社会、致力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宏伟目标。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