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迎甲午马年——楹联书法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4-02-12 09:49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02-12

 

 

“迎甲午马年——楹联书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开幕式 

 

    1月28日,在甲午马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迎甲午马年——楹联书法展”在西大厅隆重开幕。这是书画家们的新春雅集,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楹联书法展”这一特殊的方式,送别农历癸巳年,迎来甲午年春节,奉献给公众的书法盛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李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吕章申、覃志刚和胡抗美分别讲话。李铎先生宣布展览开幕。出席今天开幕式的还有李刚田、张荣庆、王友谊、王学岭、张继、申少君等参展的部分书法家、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以及国家博物馆的馆领导和干部职工。

    吕章申在讲话中指出,楹联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虽然楹联通常是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中语言文字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以及与建筑和厅堂空间相得益彰的美学趣味,使楹联表现出的不仅是语言艺术和书写艺术,还有装饰艺术。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楹联通过书写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为历代书法家所热爱。在楹联的书写过程中,既有文学上的对仗和平仄的工整,又有书写上的对称和呼应的协调,其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大大超过了文学与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楹联在中国又是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应用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为了喜迎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节庆文化,而这之中一家老小以及亲朋好友拜年时对于春联的解读和欣赏,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而基于此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更是在这一具有标识性的艺术形式中达到了文化与民俗的完美结合。

    本次书法展名家荟萃,少长咸集,共展出38位作者的69幅作品,其中既有年近百岁的德高望重的学者饶宗颐先生、年逾九旬的冯其庸、黄永玉先生,又有欧阳中石、李铎、张海先生等著名书法家,还有杨之光、韩美林、王明明先生等著名画家,他们不同的字体和形式,不同的表现和风格,展现了楹联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成果。希望通过这一展览呼唤公众关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努力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建设今天的文化强国服务。

    覃志刚在讲话中说,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楹联书法展”这一特殊的方式辞旧迎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楹联艺术的魅力,又为公众奉上了一道名家荟萃的书法盛宴,不仅为首都市民在春节期间营造出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也为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在讲话中说,楹联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习俗,它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这种习俗历史悠久,影响十分广泛。它不仅在华人中,乃至在全球与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和前瞻性,率先收藏当代书家书写的楹联,促进了楹联和书法的发展。

    此次楹联书法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迎接甲午马年而举办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特展。展期一个月。(撰文:张伟明 摄影:董清)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