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
国家话剧院重排《生死场》 经典十六年后再现
发布时间:2015-06-25 17:48 来源: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 2015-06-25

    7919日,萧红原著,田沁鑫编剧、导演,李东任制作人的话剧《生死场》,将在国家话剧院剧院重排演出,并连演10场。国家话剧院此次重排演出《生死场》,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韩童生、倪大红、张英、任程伟、李琳、马书良、谢琳等原班演员,将悉数参演,体现作为剧院一分子的文化担当与责任。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曾强调,剧院近年来确立了“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艺术创作方向,《生死场》这样一部厚重的原创经典,需要在舞台上常演常新。据了解,此次演出推出最低80元的惠民票价,以便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这部“世纪末经典”。 

 

图为《生死场》编剧、导演田沁鑫。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马思伟 摄 

    田沁鑫对萧红的“发现” 

    《生死场》首演距今已过16年。田沁鑫当年改编《生死场》,是被萧红字里行间非爱非恨的生活图景,面对生老病死的不动情、不动性触动,因觉得有话要说所以改编。 

    小说《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某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在舞台上活起,也了舞台的可视性,曾自称热爱萧红童心盎然,不雕琢不做作文字的田沁鑫,忍痛对人物做了增删,并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运用适当的插叙、倒叙、定格等手段,将小中的散点事件增减或凝练,推动剧情发展。小中,三与二里半两家并无交集,剧中却因子女恋而互相纠缠,并以两家人的恩怨串联起土地增税引发的农民暴动、繁生育致的漠视生命的象,以及日入侵后,村民如姜文电影《鬼子了》中的兄弟般,依然如故、不不醒甚至与日军主动示好的麻木度等事件。直到外辱的力量,将生老病死的和谐彻底破坏,这幕反反复复上演的乡土戏剧才宣告结束。 

    萧红《生死场》写毕,鲁迅先生曾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但萧红本人及这部作品,数十年里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话剧《生死场》的大获成功,让众多学者、专家重新认知萧红的文学价值,评估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今天,她已成为与张爱玲齐名的中国现代女作家。随着相关萧红的影视剧作品的不断问世,谈议萧红也成为坊间近些年的“热门话题”。而田沁鑫本人,自此以后在戏剧圈里,以解读经典而闻名,相隔几年与一位文学大家对话,成为她创作的习惯之一,她与李东持续十六年的“黄金搭档”之路,也从这部作品开启,并将继续。 

    16年后再聚首,纯粹热爱引人期待 

    话剧《生死场》1999年北京上演时,接连引发戏剧界、文学界以及普通观众的热议。其后,该剧于2004年在北京二度上演,并应邀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澳门第三届华文艺术节,均引发轰动。并包揽国家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文华奖文华大奖在内的多项戏剧大奖,已被誉为是一部经典剧目。 

    而这部作品,也是导演田沁鑫与制作人李东,十六年黄金搭档的开山之作。自此,两人一个负责艺术与品质,一个专注制作与推广,携手打造过多部经典,包括《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朝那些事儿》《四世同堂》《青蛇》等等。 

    《生死场》剧组16年后的再聚首,凝聚了剧组全体一份对戏剧的热爱。该剧建组时,田沁鑫曾说,“让我们重建起曾经的热情,通过努力重现当年的辉煌。”可见对这部戏充满感情的,不止观众。主演之一韩童生回忆,便称:“这是不能磨灭的戏剧生涯的里程碑,它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戏剧,而且在当时戏剧的环境下,这部戏是给我们这些热爱戏剧的演员来说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知道戏剧是有希望的,是可以和观众们一起走得更远的,从那以后,我就坚定了我终身不可能离开舞台的信念,一直到我这个月退休前我也确实一直都守在舞台上。还是希望一个戏剧演员能够在舞台上,把自己的所想,所获,传递给观众。” 

 

图为韩童生在探班会上的表演。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马思伟 摄

图为张英在探班会上的表演。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马思伟 摄 

    演员的这份理解,无疑加重观众对该剧的再度亮相,尤其韩童生、倪大红两位“戏骨”飚戏的期待。据了解,不久前某热播电视剧中,韩童生、倪大红同时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着魔迷恋之外,称怀念两位艺术家在话剧《生死场》《赵氏孤儿》同台竞演的场景。而得知《生死场》即将重排演出之后,已有观众留言剧组:“十六年前,韩童生和倪大红等诸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已让人叹为观止;十六年后,两位戏骨再一次在台上相会、也是这十六年唯一一次戏剧舞台的相会,不仅让人期待他们在十六年后对角色认识微妙变化的演绎,更让人期待这两位演剧界的明星在棋逢对手的舞台上如何挥洒演技。” 

    而在排练场,韩童生、倪大红、张英、任程伟、李琳、马书良、谢琳等原班演员对戏剧的崇敬,也在感染、改变新加入的年轻演员的排练状态。而这,正充分体现国家话剧院的剧院精神,“团结、担当、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