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925年,梅兰芳将千古绝唱《长恨歌》搬上京剧舞台,以四本《太真外传》声震寰宇,一举夺得“四大名旦”魁首地位。2012年,国家京剧院怀着敬畏之心和国家院团的崇高使命感,新排了首任院长的经典之作。日前,新排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李胜素主演杨玉环,于魁智配演唐明皇,整台剧目诗味浓、梅味重、情味足,80余年前的梅派经典名剧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光华。
新排《太真外传》是在梅兰芳琴师姜凤山整理本基础上精炼而来,吕慧军、宋锋共同参与改编,由梅葆玖、姜凤山担当艺术指导。该剧以《长恨歌》为本事,一、二场“御苑怀妃”“道观遇艳”以《长恨歌》为引子生发,三至十场“金殿册封”“国忠复义”“华清赐浴”“七夕盟誓”“渔阳鼙鼓”“马嵬惊变”“梦游月宫”本于《长恨歌》,集中讲述了杨玉环与唐明皇非比寻常的帝妃之恋,表达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理想,同时也讽谕了唐明皇的任用奸佞与朝纲废弛。
《太真外传》全剧虽绝迹舞台多年,而其板式丰富的唱段却流传甚广,新排本以“移步不换形”为准则,重在传承梅腔梅韵。剧本在删繁就简的同时,精心结构,悉数保留了“杨玉环生至在”“无限忧愁无限恨”“我这里持剪刀”“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等经典唱段,135分钟的演出,核心、重点唱段不下10段,摇板、反二黄等板式唱腔令观众期待而来,满意而归。饰演杨玉环的李胜素天赋佳喉,字腔兼顾,轻媚若游丝,刚劲如游龙,可谓幽深艳异,“梅味”十足。更有于魁智倾情饰演唐明皇,一段“老”腔二黄慢板“想当年”运腔细腻,韵味醇厚。于、李搭档多年,配合默契,末场两人合唱的新创作主题曲《长恨歌》腔新意远,情感拿捏准确。该剧的念白处理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将梅派的甜、脆、亮、媚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新排本承袭了梅派古装剧“歌舞并重”的特点,将梅兰芳《太真外传》原第三本中的“霓裳羽衣舞”继承发展,由8名群舞演员各执唐朝代表性乐器琵琶、箜篌、笛、箫伴杨玉环翩翩起舞,唐明皇亲击羯鼓助兴,场面热烈优美,节奏明快恢宏。
新排版音乐设计务求梅腔梅韵甘厚醇正,并注重从中吸取精华。梅兰芳版《太真外传》曾于“华清赐浴”的反四平调中运用传统曲牌“春日景和”,新排本摘取该曲牌,经变化、发展后,成为杨玉环的主题音乐旋律,表达主人公喜、怒、哀、乐种种情绪,人物的音乐形象贯穿始终并与副题音乐营造的金殿辉煌、七夕浪漫、马嵬凄惶等不同情景相互烘托,交相辉映。整体音乐结构和主题全新升华,力求实现“新音乐”与“老唱腔”的水乳交融。 该剧舞美着眼于盛唐气象,末场尤长于减法,仅以翻涌的干冰铺满舞台,演员的“梦游”与“月宫”仙境诗意空灵,整体效果清新雅致,戏曲特有的虚拟布景运用恰到好处。服装造型雍容华美,与梅派的大气典雅相契。 新排《太真外传》历经数年策划,月余紧张集中排练,幕后的时时、事事讲究,最终化为台前的尽善尽美。
曾经的新创古装剧目经典代表作,经80余年的沉淀业已成为今日的“骨子老戏”,《太真外传》是块硬骨头,缺乏梅派大角新排是枉然,受制于经典“老腔”而无所突破也是枉然。无疑,《太真外传》的新排难度更胜于创作一出新戏,国家京剧院新排《太真外传》是国家院团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责任使然,李胜素领衔新排是自信与挑战使然。该剧的成功不仅是一角、一剧、一院的成功,其热烈的剧场共鸣、众口称赞的艺术成就与骄人的票房业绩为京剧的改革发展之路增添了一个叫好且叫座的成功案例,它的新排拓展了一种思路,探索了一条道路:李胜素之属的流派“角儿”的培养,剧本由四本改编为一本的删繁就简,音乐的修旧如新,舞美、服装、灯光的全方面配合和与时俱进势在必行。
上一篇: 国家京剧院主办赵建华《琴源·情缘》京胡音乐会 |
下一篇: 国家京剧院《锁麟囊》访韩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