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2016年赴英演出反响热烈
发布时间:2016-10-26 10:43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10-26
    10月13日至15日,应申诺国际制作有限公司邀请,在文化部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大力支持下,国家京剧院于魁智、李胜素一行65人继2005年、2015年后再赴英国,携京剧经典剧目《将相和》与《白蛇传》,在伦敦孔雀剧院上演四场,获得英国主流社会强烈反响。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常务次官苏·欧文、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英国皇家歌剧院执行官欧硕丽女士等各界人士观看演出,《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金融时报》等中外主流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中国国粹艺术的魅力再次在西方戏剧中心舞台定格,而国家京剧院英国演出的“黄金品牌”也在三次赴英演出中逐渐积累确立。

    深入影响主流社会,“黄金品牌”逐渐确立

  国家京剧院此番赴英演出是在2005年和2015年两次成功前例的基础上再次策划实施,演出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形式,以英国主流社会为主要受众群,以打造持续品牌为长期目标,着意开创中国传统戏剧平等、持续参与世界主要戏剧市场竞争的先河,以健康积极、勇往直前的姿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进行坚实稳健的尝试。从效果看,此次演出打入孔雀剧院演出季,坚持面向和影响英国主流社会的愿景得以实现,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迅速累积,一个逐渐获得英国主流社会接受的演出品牌逐渐确立。

  演出期间,伦敦孔雀剧院高朋满座,甚至一票难求;谢幕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谢幕达六七次之多。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常务次官(副部长)休·欧文夫妇、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夫妇、中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刘晓明夫妇等莅临观看。演出后,麦克·贝茨勋爵夫妇表示:“太令人吃惊了,绝对神奇的表演!”苏·欧文常务次官表示:“不仅惊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还被其思想内涵深深吸引。”刘晓明大使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后致辞:“今年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局之年,国家京剧院的来访恰逢其时;‘黄金时代’需要‘黄金成果’,需要这样的‘黄金节目’。你们是中英两国人民的文化大使!”

  英国主流媒体《金融时报》特为全本《将相和》作出专文推荐,其中提到:舞台上绚丽的色彩与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作交相辉映,战争场面得以完美呈现;两位主演声情并茂的表演将故事演绎得十分感人有力!

    成功立足伦敦市场,观众群体基本成型

  伦敦是西方戏剧的中心舞台,是全球范围戏剧产业化的示范和标杆。成熟的商业模式,高素质的观众群体,使这里成为全世界竞争难度最大的戏剧市场。经过三次赴英演出,尤其2015年、2016年两年推广,国家京剧院的品牌已在伦敦市场初步树立,高上座率、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响较之去年更加繁荣。观众结构中,英国戏剧、音乐、舞蹈门类的传统观众、英国戏剧和文化界人士、与中国文化有渊源的英国人士、在英华侨华人分别占较高比例。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院长、戏剧导演艾力斯·琼斯观看《白蛇传》后表示:“我每年要看很多戏剧演出,今天是我两年来看过的最高水准的演出!”一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艾斯马特·夏克先生表示:“演出太神奇,太惊人了,我彻彻底底地拥抱它,享受它!希望你们更多到来!”从事戏剧表演教学的玛格丽特·考克迪伦博士表示:“去年看过你们的《杨门女将》,今年已成为京剧爱好者,并带自己的学生来看;(全本《白蛇传》)表演专业,技巧炫目,武打高超,舞蹈优美,唱腔美妙、优雅又充满力度。”年轻女士莎拉小姐表示:演出太有意思了,服装、化妆非常美丽,唱腔与西方歌剧不同,非常婉转,而中间的插科打诨也非常幽默。大学生罗姆戴娃表示:“表演精彩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切都非常完美,希望以后能多看京剧,也许每天都看,庆幸能来看演出。”

  四场演出引发了中英两国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国家京剧院再次访英演出的消息占据了《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金融时报》等众多媒体的版面。在英国华人圈,来看国家京剧院的演出、来当志愿者,成为了一时佳话。

    剧目选择更具深意,舞台呈现精益求精

  此次赴英演出的剧目,是在充分调研英国市场的接受和喜好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了全本《将相和》这一内容上反映中国战国时代政治理想和哲学品格,形式上展现老生、花脸两个重要行当表演特点的文戏大戏,以及主题唯美、情节曲折、人物光彩、表演细腻、场面壮阔、语言诗意的经典剧目《白蛇传》,使得剧目上呈现刚柔并济、文武并重、全面展现京剧艺术及中国文化风貌的特点。

  同时为适应英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剧院特意在原版本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全本《将相和》增加了“渑池赴会”后的武戏段落,使该剧“文中带武”,更为多彩;《白蛇传》中许仙一角由老生演员应工,代替小生演员,更符合男性特征的大嗓发音使得英国观众接受上更少障碍。

  《将相和》演出中,英国观众通过对中国历史故事的探析,体味京剧表演的独特形式。当末场廉颇身背荆杖上场,蔺相如趋步跪扶,相抱而泣时,英国观众也为之动容。“将相和,天下平”这一中国文化追寻千年的政治理想在观众中引发共鸣;《白蛇传》演出中,“游湖”时的万语千言,令英国观众心领神会。

  此次赴英国演出的成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有力实践,也是京剧海外商业演出积极探索,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运作,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面向主流观众,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争取平等的话语权,为京剧的海外传播拓宽了视野。(来源:中国国家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