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浙江省博物馆:从衙前农民运动看沈定一的农运思想
发布时间:2011-07-04 09:23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7-04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说到“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运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定一是首先关注农民运动的共产党人,他领导的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农民运动。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最早刊登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其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农运先驱沈定一的农运思想。一、衙前农民运动沈定一(1883—1928),字剑侯,号玄庐,浙江萧山衙前人。他早年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五四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主编的《星期评论》刊登了他大量同情中国劳动者、希望中国变革的文章。沈定一是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之一。 1921年4月,沈定一从上海回到家乡衙前,专门从事农民运动。他仿效工人运动从办夜校入手的做法,出资在家中筹办衙前农村小学校,同时开展农民运动。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团体,同时产生了第一个农运革命纲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

    李成虎、陈晋生、单夏兰、金如涛、朱梅云、汪瑞张等6人任协会委员,李成虎被推选为议事员。在衙前农民协会的影响下,短短的一、二个月时间内,西起钱塘江畔、东至曹娥江边,方圆三、四百里范围内的萧绍地区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11月24日成立了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衙前农民协会联合会根据《衙前农民协会章程》的规定,作出“三折还租”(即按原定租额三折交租)和“看年成好坏交租”的决议,监制标准斗、升,改大斗(每斗17市斤)为公斗(每斗15市斤)量租,取消地主下乡收租另加的“东脚费”[ 东脚费,是地主收租时由农民负担的路费和小费。],反对交预租。为扩大影响,沈定一带头从自家开始减租,还号召家中佣人罢工,叫家庭成员自己动手操持家务。然而,风起云涌的抗租减租斗争遭到反动当局镇压。12月18日,地方官兵包围了抗租减租商议会场,强令解散农会。他们还搜去了会员名册及衙前农民协会《宣言》、《章程》、《农民自决》等印刷品。12月27日,李成虎被捕,次年在狱中被凌虐致死。轰轰烈烈的衙前农民运动最后失败了。衙前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序幕,之后不久,广东(1922年)、湖南(1923年)等地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二、沈定一的农运思想第一,分清敌友,劳动者结成联盟。 1921年8月19日,沈定一做了“谁是你底朋友”的演讲。他首先问“究竟你们底敌人是谁?朋友是谁?”接着告诉“攒积金钱的资本家是你们底敌人;专卖气力的劳动者是你们底朋友。但一般人,都弄错了,个个想去同资本家做朋友,个个看不起劳动者像仇人一样。”[沈定一演讲,潘垂统笔记《谁是你底朋友》,原载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6日。见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14页。]然而,“想去同他们做朋友,希望他们发点慈悲心,这是你们底梦想”[ 同上,第15页。]。沈定一揭露资本家的凶狠甚过老虎,“虎吃人,是一口咬杀,痛苦只在一时。资本家吃人,是一口一口连续不断的咬着,不咬你们一个死,今年咬一口,你们受了伤,等到明年你们还复转来,他们再来咬一口;于是你们要吃一世的苦痛。”[ 同上,第15页。]劳动者则是伟大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劳动者底气力造成的”[ 同上,第15页。],“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应该归劳动者所有。锄头铁耙是农夫的工具,土地也是农民底工具……”[ 同上,第16页。]。劳动者应该争回被资本家夺去的权利,为此,必须团结起来,“不要做一堆散沙,散沙是容易失败的;你们要结成做一块石头,别人很不容易把你们分开来,也很不容易移动你们”,“大地主们总有一天投降你们的”[ 沈定一:《农民自决》,1921年9月23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见《衙前农民运动》,第20页。]。第二,农民自决,成立农民协会。 1921年9月23日,沈定一作了《农民自决》的演说,他问大家小时候受教育的机会有没有?壮年时安全养病的机会有没有?老来做不动时吃一口安安稳稳的菜饭的机会有没有?不但这种平常的生存条件无法保障,甚至顾不到眼前怎样活法[ 同上,第17页。]。他对此揭露抨击,指出“现在是有产阶级的世界,他们是有组织的:软来他们有官吏替他们讲他们的法律,硬来有军警替他们提刀枪,你们是没有组织没有团体一盘散沙似的人民,自然被他们屈服下了降为奴隶牛马”[ 同上,第19页。];认为除了“农民自决”之外,没有别的出路。沈定一公开主张“废止私有财产,‘土地公有’”[ 同上,第20页。],因为“土地是农民传播气力来养活人类的工具”,所以“世界上的土地是应该归农民使用”,“土地该归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 《衙前农民协会宣言》,《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广州新青年社1921年8月(为原定出版时间,实际推迟)。]。

    这一主张的实现迟速取决于农民团结和组织的程度,当务之急,是“仿照衙前等村农民协会底组织法,先团结起来”[ 沈定一:《农民自决》,1921年9月23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见《衙前农民运动》,第20页。],号召成立农民协会。第三,注重农民教育,重视宣传动员民众。 1921年9月26日,衙前农村小学校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农村小学。经费由沈定一家里承担,农民子女免费入学。在开幕式上,沈定一指出“有产阶级……用极秘密极严酷的经济制度压迫着无产阶级底儿童,使佢们永远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要不然,便是施一种为有产阶级作爪牙的教育”,宣布该学校“所施的教育性质,已经改变有产阶级训练爪牙的性质为‘人底发见’的教育性质了”。沈定一邀请了刘大白、宣中华、杨之华等进步人士前来任教,学校设有五个班级,1921至1923年共招收学生一百多名。教师利用家访的形式向家长讲减租减息、抗捐抗租的道理,为农民运动作宣传动员。第四,强调在合法范围内,与田主财东进行减租减息斗争。《衙前农民协会章程》阐述宗旨是“求得勤朴的生存条件”,规定会员“每年完纳租息的成数,由大会议决公布。租息成数,以收成及会员平均的消费所剩的作标准”[ 《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附录。],这表明与田主财东的对抗是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沈定一反对“无组织的暴动”以及对抗国家的行为。“因为无组织的暴动,只是一哄便散,结果,不但无益”,而且易被不负责任的“危险分子”所利用,“结果只是残害你们劳动职业的光荣,破坏你们前途底建设”。“国家是你们劳动者的”,因此对于赋税等等,不该采取消极的仇视态度,而应该从组织上谋取国家的主权归自己掌握[ 沈定一:《农民自决》,1921年9月23日,原载《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见《衙前农民运动》,第20页。]。三、沈定一的农运思想评价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在评价曾国藩时,提出“是否比前人提供更多的东西?这是评价历史人物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茅家琦:《关于曾国藩评价的几个问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这同样可用来作为评价沈定一农运思想的标准。首先,沈定一是最早重视农民运动的共产党人,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号召农民起来与地主精英斗争的政治领导人”[(美)萧邦奇著,周武彪译:《血路——革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共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颁布了农运史上第一个《宣言》和《章程》。这在当时影响很大,1922年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提到浙江的这次运动;1923年邓中夏在《论农民运动》中列举抗租罢税的运动时首提“前年浙江萧山的农民”是很剧烈的,在《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惋惜资料不足,只得从略介绍。其次,沈定一的农运思想中具有一些闪光点,如分清敌友思想的提出,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一命题是一致的。此外,“农民自决”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进步性,充分发挥农民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再次,沈定一创办的衙前农村小学校促进了农运工作的开展以及党的思想理论传播。衙前农村小学校在农运期间,除正常的文化教育外,积极宣传减租减息、抗捐抗税的道理。1922年夏,衙前农村小学发起组织了一次全省小学教师夏令营,集中浙江小学教师一二百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年底又办了“小学教员教学研究会”,主要内容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杨之华的回忆》,原载《一大前后》第二期,人民出版社1985年。见《衙前农民运动》,第80页。]。

    最后,沈定一的农运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这与他一惯的身份行为有关,他曾经是浙江省议会议员,一度还担任议会议长,法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他要求大家“认得中华民国是我们五族大集团的生活的基础”[ 沈定一:《中华民国的基础在那里》(1919年),五族指满汉蒙回藏五大民族,吴子垣著:《玄庐文存》,民智书局1930年。]。沈定一反对农民协会“无组织的暴动”以及与国家对抗的行为,农民运动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展开,实乃点滴改良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了沈定一的政治立场,即他反对暴力革命,是一个社会改良者。这种思想也是他最后脱离共产党的根本原因。但是,沈定一同情家乡农民的疾苦,力求改善农村现状,对农民运动的热爱,是始终如一的。1928年,他回到衙前,成立萧山东乡自治会,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直至他被刺身亡。综上所述,沈定一领导的衙前农民运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翻开了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农运工作历史的第一页。他的农运思想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瑕不掩瑜,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