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此,要求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是德才兼备、牢记党的宗旨,坚信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干部队伍。人们的思想支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正确的思想可以引导正确的行为,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阻碍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现就如何加强文化领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生动而具体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每位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用科学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获得自身解放乃至解放全人类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文化领域领导干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一代不懈努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目标。”一切有志于为人民服务的文化领域领导干部,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用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因此,文化领域领导干部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扩大群众基础,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密切团结同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公无私,秉公办事。同时,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作为文化领域领导干部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要放开眼界,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满足现状,立鸿鹄之志而不懈奋斗。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向往和追求同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无愧于做文化领域领导干部。
二、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人生道路上进行自律、规范、熏陶和修养的结合形成的。加强文化领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要推崇“仁爱”原则,追求和谐,讲求谦敬礼让,言行一致,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道德品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需求。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各民族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传统的道德中,谦敬即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有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道德需求是对理想人格的完美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就应当明智。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文化领域领导干部更要学习全面的文化知识,《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因此,文化领域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核心,塑造自己的人格。以言行规范他人言行,率先垂范,诚心待人。以“八荣八耻”为荣辱观,贯穿生活各个领域。应当明白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不断加强文化领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并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领导干部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部道德修养要求自我审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在践行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理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新的形势下,文化领域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逐渐认识自我,改变自我,领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丧失。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要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磨炼意志,奋发进取,保持清醒头脑,实现高尚人生目标。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体现自我价值,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为他人谋幸福、谋利益,在领导岗位上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另外,文化领域领导干部要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的对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所以,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为人民服务就是开展和搞好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脱离它就脱离了党的宗旨,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方向,迷失了道路。要真正体现领导干部的自我人生价值,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立足现实坚守岗位,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终身,把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无私的真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