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了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分析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应用为研究线索,探索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和方法,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重要实践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
中共中央2006年6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主要责任和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突出了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了正规化管理轨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大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党建和管理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高校党组织对流动学生党员提高党性和组织观念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又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1]。
随着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日益增多,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面广量大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需要。当代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内容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在新媒体快速兴起的现代社会,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点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使学生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提高管理效率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以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应用为研究线索,探索研究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和方法,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重要实践依据。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以下特点[2]:
1.交互性与即时性。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不仅地位平等,而且角色可以自由互换,受众可以成为新的信息传播者,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受众还可以通过登录互联网和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实现与信息传播者的真实互动。网络和手机作为传播范围广泛、覆盖率高的新兴媒体,加之其本身固有的数字传输特质,使其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更为迅速快捷。尤其是手机,既能实现随时随地上网,还可随身携带,便于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动态化和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信息本身来说,有文学作品、学术专著、新闻、影视作品和个人言论等;从信息性质来看,有时政信息、商业信息、生活信息及娱乐信息等;从信息源头上看,有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以及社会民间流传的中性信息等。
3.多媒体与超文本。“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指传递信息的多种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超文本(Hypertext) 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同时它也是一种用户界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随着网络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网络可以以文字、信息、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在线聊天和通话;可以通过微博、博客、BBS 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可以通过文本浏览、多媒体软件播放等形式传递各种信息。
4.个性化和社群化。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他们要求信息交流平等的心理。受众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同时,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容易在受众中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这些都有利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产生社群效应。
(三)新媒体平台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1.高校党建运用新媒体传递信息。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网络党建,开设党的理论学习阵地,进行党建信息的及时传递,发挥网络传播的实效性、即时性,及时向基层党支部传播上级党组织的声音,增强党组织声音的传播力和渗透力。
2.高校党建利用新媒体加强服务。高校党建利用党建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形态,设立网络服务窗口,服务于基层党员,倾听基层党员的诉求,在基层党组织之间、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搭建起一座网络上的联系桥梁。高校党组织借助新媒体掌握师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提升了党组织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
3.高校党建通过新媒体传递正能量。高校内基层党组织将先进典型事例,制作成微视频短片或幻灯片,利用视频播放和图片展示等媒体手段,多视角地宣传和展现党员风采,提升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向党员和群众传递正能量。
虽然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在运用各类新媒体之间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新媒体资源整合度低、新媒体之间缺乏互动,由此造成了高校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上,高校党建还没有有效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举措,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处于较传统的方式。因此,须通过优化整合各类新媒体资源和手段,实现新媒体系统化应用,搭建能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并适合于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媒体平台。
二、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分析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学生党员已达290.5万名,占我国党员总数的3.4%,学生党支部达86788个。近年高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人数均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已成为我们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 (一)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主要类型
本文所指的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主要特指组织关系在学校,但因为毕业或者实践、放假、休学等原因,造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活动的学生党员。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主要类型如下:1.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2.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如实习、支教等)或留学(如公派、自费留学、交流生等)的党员学生;3.处于休学期的学生党员;4.处于寒、暑假等假期的学生党员。
(二)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主要特点
1.高校学生党员的流动具有“被动性”和“临时性”。高校学生党员整体素质较高,他们对党组织热爱且比较依赖,他们在毕业后、假期里、实习中、休学时都非常需要学校党组织帮助和指导,但因为人不在学校而无法实现,因此被动的成为了流动党员。同时,他们的流动具有临时性,如寒暑假是特定的“流动期”,而休学则是个别学生党员机动的“流动期”,这样的流动是暂时的,可变的。
2.高校学生党员具有“信息化”的成长背景。如今高校的学生主要为90后,他们出生于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90年代,成长与信息爆炸的21世纪。电脑、手机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能熟练应用QQ、MSN、飞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因此,“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党员,他们能正确认识新媒体并熟练应用。
3.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党性修养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党员的党龄较小,他们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正式系统地学习到党的理论知识,通过入党启蒙教育,激发出了自身想要入党的愿望,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考察和培养,因此绝大多数都是在大学二年级或是三年级才能被发展成为党员。因此,党龄尚小的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对党的基础理论学习还不够,党性修养也较薄弱,有待党组织进一步培养、教育、引导和帮助。
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分析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出现各种形式的“脱管”现象,引发诸多问题,如党组织关系挂靠问题、参加党组织生活问题、党内学习问题、预备党员转正问题、缴纳党费问题、信息交流问题等。
1.毕业生中出现了三种“情况党员”。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中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居多且情况复杂,出现的问题也最为严重。
①挂名党员。党组织关系暂时挂靠在学院的毕业生党员,学校党组织没能掌握这些党员毕业后的职业去向和联系方式,无法与他们沟通联系,成为“挂名党员”。②口袋党员。部分大学毕业生党员毕业离校后把党组织关系迁转出去,但所在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党组织不健全;还有些党员没有就业,或自谋职业;或复习报考硕士研究生、公务员;或准备出国而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等,党组织关系无法接转到新的党组织,把党组织关系长期放在自己身边,成为“口袋党员”。③三不党员。“挂名党员”和“口袋党员”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不按时按要求缴纳党费,成为了“三不党员”。
这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校期间,绝大多数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但在离开学校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而成为流动党员后,就失去了先进性,或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3]。
2.无法按时转正。“挂名党员”和“口袋党员”中有相当多是预备党员,他们在预备考察期,由于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无法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无法在预备期间内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同时,高校党组织因难以掌握他们的各方面表现,支部的其他党员也因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使得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程序难以正常进行,给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部分处于预备期的流动党员到了转正时间无法正常转正。
3.临时流动党员出现“脱管”现象。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留学、休学或处于寒暑假等假期的学生党员,是属于最容易被学校党组织忽视的对象,是流动党员管理上的一个“盲区”。他们的党组织关系虽然在学校,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及学生个人等因素的制约,无法与支部其他党员共同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引导无法落实,也无法掌握其思想动态。
四、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要有效解决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可通过运用新媒体平台来实现。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媒体应用接受能力高。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符合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实际的管理平台,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动态管理的重要途径。
1.搭建信息平台。针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共享、信息传播等先进的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对党员的分布、构成、流动等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应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准确地将流动党员的相关情况录入党员基本信息数据库中,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联系对象明确、联系责任落实。信息库中的内容应包括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人与被联系人的电话、流动去向等,以便真正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数量、去向、思想等方面的动态管理。
2.搭建学习平台。建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的流动党员网站,可以把“挂名党员”、“口袋党员”、“三不党员”、游离于体制外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确保党员无论流动到何处,都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网络学习党的最新文件、参加组织生活、行使党员的权利、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所分配的具体任务等,增强流动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还可以在网站上建立“学习窗口”,围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开设如政策宣传、形势报告、思想交流、理论探讨等栏目,及时公开党的有关文件,发布党组织的要求、党建情况和培训教育内容等信息,便于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4]。
3.搭建交流汇报平台。一方面,各院系党组织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将近期党组织学习的议题、内容、要求等向流动学生党员公布;另一方面,大学生流动党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流动学生党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网上组织生活[4],并以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双向管理[5]。
充分利用“流动党员QQ群”、“流动党员飞信群”、“微博”等特色媒介平台,完善已建或在建党建网站的栏目设置,开设“网上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在线”等作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窗口。首先,要及时录入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相关材料,使流动党员能随时随地在网上点击阅读,并按照党支部的活动要求,通过网络参与组织生活,如学习文件、交流讨论等;其次,为每一位流动党员配置电子邮箱,党支部可以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随时寄发有关材料,流动党员也可以通过邮箱寄发其合理化建议、意见和思想、工作、学习方面的汇报材料;再次,通过“流动党员在线”这一互动性栏目,加强同流动党员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外地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4]。
4.搭建党员转正平台。有的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到期不能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提出申请因身处国外或者其他原因,难以正常参加转正会议,无法按时转正。有的流动党员由于忙着寻找工作,或把党组织关系踹在口袋中,或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地党组织,以至于两三年、甚至三五年都没有转正[5]。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网络视频会议等功能,通过网络跨越地理、时间上的距离,定期在网络上召开视频会议,流动党员们可以在视频会议上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思想汇报。支部的其他的学生党员可以在网络视频会议中了解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党支部的成员可以出席视频转正会议,让有需要转正的流动党员按时转正,人性化的解决流动党员转正难的问题。
5.搭建党费缴纳平台。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为避免流动党员无处按时按规定缴纳党费,需增加“网上缴纳党费”和“缴纳党费短信提醒”功能,对流动党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并对不按期不按规定缴纳党费的行为进行记录,作为该党员民主考核测评的依据。以上措施旨在避免党员管理上的脱节,防止很多消极现实问题的出现,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结 语。
新媒体平台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帮助流动党员建立归属感、存在感,帮助学生流动党员树立遵守党纪的意识和提升党性修养,必将在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新媒体平台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易造成“心理脱党”现象,导致流动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存在,久而久之出现心理上脱离党组织党的现象。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其优势,同时看到其不足,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但决不过分依赖新媒体平台。搭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对不断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制度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郑园全 陈 莹 陈 涛)
参考文献:
[1] 陶大伟·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86-88.
[2] 范鸿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2,(17)193-194.
[3] 李得锐·.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盲区”难题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1):102-104,120.
[4] 陈文胜·试析网络环境下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创新[J] ·唯实,2010,(3):18-21.
[5] 张建星,张静·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4):45-46.
[6] 段雪辉·对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7] 朱玮·庄臣.基于新媒体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新载体研究[J]·现代物业,2012,1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