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东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度报告(3月)
发布时间:2014-04-26 17:56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4-26

东城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永定门沿前门大街穿越正阳门、天安门,跨过紫禁城再到钟鼓楼,是北京城长达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东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闻名遐迩的故宫、庄严宏伟的天坛,北京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汇聚;这里有着北京最密集的历史文化遗存,祭天祈谷的天坛、祭地袛神的地坛,南北相望,尽显皇城古韵;这里荟萃着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孔庙、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及京城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里是东城,是全国文明城区,是北京市首个全国文化先进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是东城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也是东城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东城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013年,东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47.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44元,发展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作为支柱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在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东城区要“全面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基础扎实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东城区区委、区政府秉承“文化强区”理念,始终坚持以文化统领各项事业发展,把文化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东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良好基础:   

东城区文化设施格局完善,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辐射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辖区内有博物馆34家、剧院30家、电影院13家。17个街道文化中心全部达标,除危改区外的162个社区全部建有社区文化室。群众文体活动场地超过400个,其中万米文化广场5个。正在建设中的东城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全区有各类群众业余文艺团队800余支,文艺骨干2万余人。东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出台政策,累计投入2500万专项补贴资金,推动区内社会单位文体设施向居民免费开放。目前,社会单位向住区群众提供公共文体服务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受众面。

东城区文化品牌效果初显,以地坛龙潭两大庙会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活动,以“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皇城国际旅游节”等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天坛中国三大男高音音乐会,地坛国际艺术家创意灯光秀,使百姓得以享受世界级的文化盛宴。各街道文化中心组织的“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文化活动,已拥有了一大批热心参与者。800多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遍布全区的街巷院落。

目前,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东城区是北京市第一个“全国文化先进区”,也是“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残疾人文化示范区”。200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2011年,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入选文化部首批示范项目,以此为契机,东城区建立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体系,形成了以“四大提供主体”、“五大提供方式”为标志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模式。20136月,该示范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文化部验收,11月,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同时,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东城区将文化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供给渠道。

创新实践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东城区将结合中心城区的特点,坚持把创新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使居民不断感受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带来的成效。

创新亮点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化利用

东城区利用区域内文化院团、文化名人密集的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并打造出众多志愿服务品牌。周末相声俱乐部、快板沙龙、故宫讲坛等文化志愿品牌活动倍受群众欢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著名院团与街道结成了一帮一对子,在他们的帮助下,群众的艺术修养和社区文化氛围得到很大提高。“一街一团”、“一居一员”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已经形成。2012年,文化部在东城区召开了全国文化志愿者现场工作会,充分肯定了东城区取得的成效。

东城区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的社区博物馆陆续建成。去年10月开放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东城区第六家面向辖区居民免费开放的社区博物馆,也是全市首家以胡同为特色的博物馆。

目前,东城区还在对全区现存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与梳理,并进行整合分类,以构建全面、科学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创新亮点二: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运行

每天上午9:00,退休在家的王阿姨都会穿戴整齐,准时出发,到社区去参加舞蹈队的活动。从她家步行到社区文化中心只用了10分钟,这样的便利来自东城区正在推进的“文化服务网格化供给模式”行动。依托东城区创新提出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文化设施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得以均衡布局。与此相适应的是,网格文化信息管理员及时采集居民需求,由此做到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区图书馆开设的“视障阅览室”,为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生活困难群体能分期分批免费观看中国评剧院、中国杂技团等专业团体的精彩演出。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以在这里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创新亮点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

去年5月,2013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拉开帷幕,近6000名观众通过东城区创新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拿到了免费的话剧票。而这只是“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功能一小部分,居民还可以方便地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化服务,足不出户地进行文化资源地图搜索、网上学习、网上欣赏、网上交流。

东城区已与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合作,共同打造高清数字电视交互服务平台。使东城几十万户居民打开电视机就可欣赏到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5000多小时的精彩节目。在全国城市中,东城区将成为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推广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的首批试点地区。

目前,东城区还将积极推进文化民生卡工程,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类剧场、驻区文化单位及文化消费相关商户等资源,利用云计算、手机二维码、电子支付等信息科技成果,使辖区居民在享受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低价、快捷地享受市场提供的各类个性化文化服务。

着眼未来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东城区在创建示范项目的同时,即着手进行《北京市东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2015年)》的起草工作。对照2013年文化部、财政部《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所涉及的57项主要指标,东城区现已达标的有53项,占93%。按照“创建规划”描绘的蓝图,东城区将用两年时间全面达到或超过规定指标,其中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质量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努力建设首都中心城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区域特点,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东城区未来将重点建设和完善六大体系;即通过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关爱、文化服务对象拓展三大工程,深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建设100个文化社区、扶持10家社区博物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构建公共文化资源的新型配置体系;依托“智慧东城”,建立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发挥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育体系;高点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增强首都公共文化建设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建设文化交流与合作体系。未来,东城区将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以一流标准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幸福感,建设属于东城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