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第8期
我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现场观摩推进会
8月29日,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场观摩推进会在土右旗召开。包头市政府副市长安润生,包头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郑国强,包头市文广局局长李占峰,土右旗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赵辉出席会议,各旗县区政府分管领导、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市、区两级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主要负责人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市文广局局长李占峰就前一阶段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通报。
2013年以来,包头市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投入资金近10亿元重点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提效工程”五大工程,确保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标准化、全覆盖。截至8月底,全市共有旗县区“三馆”、街道、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建设项目151个,场所开工建设111个,开工率为73.51%。
安润生强调,2014年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年,时间紧、任务重,9月到10月份马上迎来国家中期评估督查,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切实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确保各项创建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创建方案,做好创建规划的对照检查工作,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按照创建督导工作项目、指标的内容和进度要求,实行项目进度时间倒排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
随后,全市9个旗县区、稀土高新区交流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先进做法,总结推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验,发挥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部署今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包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29日上午,与会人员还现场实地查看了敕勒川博物馆、郭小平文化大院、威俊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土右旗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及文化站(室)建设情况。
坚持四个“并重”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2014年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年,为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包头市坚持四个“并重”,有力推进创建工作。
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在硬件建设上,按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的具体内容,包头市全面启动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项目,制定了《包头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书》,有力推动了市群艺馆、各旗县区两馆及文化站(室)的新建、改扩建和装修工作,全市10个旗县区151个场所已有111个开工建设,开工率73.51%。围绕软件建设,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包头市积极筹备建立青山区“文化产品配送中心”,第29届鹿城文化艺术节面向70多家社会单位征集集中演出活动30余场,逐步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设包头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群、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为全市102个文化馆(站)配置数字文化设备,成功承办了全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坚持政府“供给”与群众“自给”并重。继续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双十”、“八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内蒙古游牧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第29届鹿城文化艺术节等国家、自治区级和包头市文化品牌活动。 坚持培育文化骨干,以骨干带动群体、繁荣群众文化,出台了《包头市群众文艺团队星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评选出首批示范性基层群众文艺团队22支;设立了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资金,对优秀项目给予5—20万元资金支持;加大了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设立青年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00万元,拟定了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艺术系列首席岗位设置和聘用办法;制定高校毕业生到旗县区文化单位和市直文化窗口单位服务政策;加强了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制定了《包头市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管理办法》,组建了包头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首期招募队员3000多人。
坚持示范带动和创新推动并重。为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各旗县区先行确定了一批示范典型,在资金投入和设施安排上重点保障,打造示范亮点,建有标准,学有榜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同时,借助国家创建宣传平台,对一批示范典型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在国家和自治区、市级媒体刊发稿件,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启动了示范性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学校、示范性文化馆站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市区44个文化广场为形成500米半径文化广场服务圈提供了基础保障,基本实现了社会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图书馆联盟、影剧院联盟和艺术院线联盟等文化联盟组织建设,2014年,组建了包头图书馆联盟组织,17家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成为首批加盟的单位,已建成包括军队、企业等馆外分馆、流通点49家,向分馆及流通点输送书刊20余万册。
坚持着眼当前和立足长远并重。坚持制度建设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在集中力量推进当前一批重点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展制度设计研究调研工作,组织院校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先后走访十个旗县区,重点了解边疆少数民族、空巢村老人儿童、资源枯竭型地区、偏远贫困山区、乡村转型城市、东河老城区、城镇社区、特定人群等方面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需求、困难和存在问题等,争取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探索路径,有所突破,创新项目,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创建国家示范区中的示范点。目前,调研报告初稿完成,正在进一步明确课题具体内容。
“春雨工程”四川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包头
根据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2014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年”要求,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主题,加强边疆与内地之间文化交流,四川省文化厅、内蒙古文化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春雨工程”—四川省文化志愿者走进内蒙古系列文化活动于9月15日在包头举行。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志平,公共文化处处长杨红梅等一行19人来到我市。包头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郑国强,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白俊明等出席了活动开幕式。
本次活动由大展台、大讲堂、艺术交流笔会三部分组成。“大展台”—四川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在包头美术馆举办,集中展示聚焦阿坝州藏族传统艺术觉囊唐卡,凉山州美术、彝文书法等地方民族特色作品,以多层面多角度反映四川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艺术风采。“大讲堂”活动在包头市图书馆进行,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博士后导师谭继和围绕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作了精彩的讲座。笔会上,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们进行了现场创作。
包头市是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积极组织实施文化部重点惠民工程。“春雨工程”是内地文化志愿者为边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以文艺演出、培训讲座、文化策划、艺术采风、文化展览等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提供的文化志愿服务。这次四川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包头,给包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色不少,为推进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