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4月29日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到市创建办调研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体现数字化特色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入冲刺阶段,4月24日上午,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就此到市创建办调研。会议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忠主持。市创建办副主任、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清同志汇报了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进展情况和市级文化重点场馆建设推进情况。秦军代市长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副市长丁亚琳就近期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布置,市创建办、市文新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招投标局、市政府投资审计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秦军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就下一步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秦军同志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体现数字化特色,要把数字化建设作为示范区创建的亮点工作来抓,要依托互联网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群众对数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能够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各相关本部门要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示范、兑现承诺,体现襄阳活力,展示襄阳魅力。
他指出,当今网络时代,很多群众都“触网”了,如果我们还在“网下”,怎么去服务好他们、团结好他们、熏陶好他们呢?互联网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使社会各种资源得以共享。要积极研究探索“互联网+”如何加“文化”,将互联网作为一项工具、一个平台、一种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中,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此外,文化领域的创造和创新是没有天花板的,“创客”在文化领域也应遍地开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襄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坚实、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必须传承好!”秦军强调,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也是一个襄阳文化普及的过程,要深度挖掘襄阳历史文化内涵,讲好“襄阳文化故事”,唱好“襄阳文化之歌”,演好“襄阳文化大戏”,留住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演出走进襄阳
4月25、26日,中国煤矿文工团先后在谷城县和襄阳市进行了两场文艺演出。此次演出是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主办,谷城县人民政府、襄阳市文新局、市群艺馆协办的“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的活动项目。
襄阳市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以政府主导,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趋于标准化、均等化。襄阳市通过邀请中国煤矿文工团来襄阳专场演出,丰富了襄阳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襄阳市示范区创建工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次演出活动,由国内知名艺术家,组成精锐团队全新打造而成,艺术家们表演了杂技、歌舞、魔术、相声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让襄阳观众享受到国内顶尖文化大餐。观众们为能在本市欣赏到高水准、高规格的演出而激动不已,纷纷感叹文化部实施的“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是真正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将高雅艺术送到基层,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实惠。襄阳市将继续稳抓示范区创建契机,推动文化发展、改善民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群众文化成果。
观看演出的观众呈现出不同层次,有业余表演团体、老年人、少年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基层文化志愿者等,门票全部免费发放,真正体现了政府搭台,百姓看戏的文化惠民理念。
我市将继续抓住示范区创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改善民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群众文化成果。
送:文化部、财政部、省政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常务副市长王兆民、宣传部长郭忠、副市长丁亚琳,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新、巫志南、杨永恒;市创建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发: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宣传部长,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