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助推校园艺术培训,文艺蓓蕾绽放油城
本报记者 田华英 通讯员 刘焕
(一)
每周,围棋老师龙伟都会准时来到克拉玛依区第一小学,他将为第一小学一年级共5个班的学生和一个围棋兴趣班的孩子免费上围棋启蒙课,“每个班每周两节课,一周至少11节课,保证每个一年级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围棋。”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辖区内,已有包括第一小学、十小、雅典娜小学等至少13所小学将围棋课纳入校本课程,保证一年级的孩子每人每周都能免费上一节围棋课。
对这十三所小学来说,只需配合围棋老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提供教室即可,其他的课时费和教材等费用,学校一分钱不用出,家长孩子也不需要出任何费用,都由政府“买单”,其专业围棋老师则由克拉玛依市围棋协会和棋院负责提供。
克拉玛依棋院院长叶晓云认为,这种“政府购买+机构服务+普及教育”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普及围棋的做法,直接推动了克拉玛依围棋事业的发展,“克拉玛依地区少儿围棋和成人围棋水平在全疆是最高的,其中少儿五段棋手已有23位,晴照台棋院也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克拉玛依的文化名片。”
叶晓云表示,政府以购买方式,发挥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惠民方式,在政府的支持和协会的推动下,棋院的目标是让围棋进入克拉玛依市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小学,让每个油城孩子都能接触到围棋,并在普及的过程中发现有围棋天赋和喜爱围棋的“苗子”加以重点培养,最终将克拉玛依打造成为西北的“围棋之乡”。
记者了解到,在克拉玛依区,除了围棋之外,民乐、武术、合唱、军乐、轮滑等文体项目也都以这样的方式逐步进驻辖区各小学,以免费普及的方式在学校和家长及孩子们之中扎根开花,并推动了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的良性发展,为油城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油城人文素质,为克拉玛依市打造品质之城提供了“精神引擎”,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这是克拉玛依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以“政府购买”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成功案列。
从2009年开始,克拉玛依区政府尝试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具有艺术培训资质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在克拉玛依区小学试点开设艺术培训免费课堂,推进文化艺术项目少儿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培养艺术后备人才,取得了非常好的综合社会效益。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和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学校、学生及油城市民和各培训机构的欢迎和好评。
在“政府购买+机构服务+免费普及”的模式下,克拉玛依区少儿管乐团、少儿合唱团等相继得以成立,民乐团、围棋兴趣小组以及武术队也相继在各小学诞生,大大提高了辖区少年儿童文化艺术素质和水平。不仅如此,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克拉玛依市各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术培训基地、木卡姆培训基地、舞蹈培训基地、民乐培训基地等,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增强了业务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务意识,实现了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三方共赢”。
克拉玛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局局长宋海霞表示,“政府购买+机构服务+免费普及”的具有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全社会参与的特点,实现了政府、民办非企业组织和学校三方的合作共赢,最终受惠的是学生和百姓。孩子是克拉玛依的未来,孩子和教育也是市民最关注的问题,克拉玛依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学校艺术培训基地尝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已成为受市民欢迎的惠民措施,同时这也是一项有效的培育工程,为克拉玛依培育了大批后备文化艺术人才,为实现克拉玛依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克拉玛依区已对校园艺术培训基地进行了整合,全年在14所小学开展了24个特色文化项目培训,有12所小学开展了包括围棋、足球、轮滑、滑冰等在内的体育项目的培训。
“最终目的是希望所有油城孩子在小学毕业时,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拥有一项技术特长,从而提高辖区青少年的文化艺术素养。”克拉玛依区文体局校园培训基地项目负责人杨波说,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面向在校低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普及和能力提升,使学生初步掌握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挑选出一些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学生着重培养,实现在全面普及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据悉,为做好文化体育艺术项目培训基地建设,克拉玛依区政府进行了周密的制度设计,先后出台了《克拉玛依区文化艺术项目培训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克拉玛依区文化艺术项目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克拉玛依区文化艺术项目培训基地评定标准和申报办法》,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了标准化、均等化。
按照上述办法,龙伟老师每个月将有1500元的“报酬”,杨波说,这个“报酬”对于这些培训机构的老师而言,“真正体现了公益和低偿。”
杨波说,在“政府购买+机构服务+免费普及”模式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培训基地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克拉玛依区少儿管乐团、少儿合唱团和民乐培训基地以及舞蹈培训基地相继建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艺术基地建设成为文化艺术人才储备的重要渠道。
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之上,孩子们通过学期末的汇报比赛、展演和表演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等,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对音乐艺术等的热爱。
(三)
得益于克拉玛依区开展的艺术培训基地建设举措,拥有民乐社团的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对孩子而言,更增添了一份吸引力。
实验小学副校长李佩璇说,实验小学开展民乐培训已经有10年的时间。最早是由克拉玛依市民办非企业机构茉莉芬芳培训学校自愿担当社会义务免费承办,后来政府对自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大力扶持,对民办艺术培训机构的艺术培训进行低价购买,推动了民乐培训在实验小学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实验小学成为拥有第一支民乐社团的学校。
李副校长说,这种“政府购买+机构服务+免费普及”模式特别好,“对于学校、家长和孩子们来说,乐器、教材和培训老师全部是免费的,学校只需要配合培训机构约定培训时间即可。”
“我们一直将民乐作为兴趣课开展。”李副校长说,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又不耽误孩子正常课程。
让李副校长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艺术课堂的持续开展已经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见成效,实验小学一位学生小学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开始进入音乐领域专业系统地学习,“将成为这个孩子终生的职业。”
克拉玛依市茉莉芬芳民乐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李女士说,在政府的推动下,茉莉芬芳民乐培训学校通过对小学低龄孩子实行民乐普及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知识,为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机会,“有的孩子和家长都是通过民乐培训,爱上了民乐,最后选择到培训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
目前,茉莉芬芳培训学校在克拉玛依市雅典娜小学和实验小学开展古筝、二胡、竹笛、琵琶、葫芦丝等民乐培训。
李女士说,除了每周保证一节课外,她们还为学校民乐兴趣班的孩子们免费上课。
“帮助孩子了解中国民乐,培养孩子的兴趣,使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发现和挖掘到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为培训学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培训学校自身的良性发展。”李女士说。
记者从雅典娜小学和实验小学了解到,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民乐的兴趣,培训学校非常注重环境、管理、课程的安排,根据学生的特长设置了拉弦、弹拨、吹管等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课堂上采用课件的形式,给学生放一些民乐合奏视频以及多种背景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克拉玛依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和尝试,为克拉玛依市公共文化供给的多元化提供了经验和示范。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于陆续出台,确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克拉玛依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顺势而为,正在逐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快制度设计,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克拉玛依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