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开埠之区”,是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的中心城区。总面积182.8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16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5万,辖18个街道办事处和1乡1镇,157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是全省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2013年南岗区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启动创建以来,南岗区立足区情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实施“五大工程”,走出特色创建之路。
一、投入实施“提速工程”,迅速弥补硬件短板。作为后发城区,南岗区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上的历史欠账较多。为补齐创建短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1000万元对区图书馆和文化馆进行了扩建改造,设有全省首家区级“视障图书阅览室”、全省区级最大的少儿阅览区和藏书量达15,000册的残障人士图书馆。目前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是国家一级馆,区博物馆晋级国家AAA级景区;强力推进基层文化站建设提档达标,20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标率(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提升至95%;15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达标率(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提升至83%;2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面积达标率提升至75%;协调省、市文化部门,先后为20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15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了价值近三千万元的图书、电脑、乐器、音响等文化设备。仅2014年南岗区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达1.12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
二、网络实施“共建工程”,迅速建立总分馆体系。创新文化馆、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按照服务半径和时长合理规划布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20个街道(乡镇)社区(村)为分馆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加大文化设施、设备及人才投入,逐步建立区图书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体制,实现通借通还,部署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搭建快乐学习的“绿色通道”;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标准化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都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区、乡、村网络100%全覆盖。
三、供给实施“共享工程”,极大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探索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购买、签约联办、驻场演出、企业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红博·西城红场、悦城地产、盛世华文演艺公司共同打造“郎朗钢琴音乐会”、“全省合唱大赛”、“哈尔滨国际时装周”、《孝不能等》演唱会、机器人大赛等文化活动;依托松雷集团旗下国家唯一的“音乐剧产业示范基地”,上演原创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妈妈再爱我一次》,推出低票价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四、人员实施“共育工程”,提升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配齐专职人员,“文博图”三馆引进专业人才10人,公开招募社会雇员36人;对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进行了明确和落实,目前,全区80%的街道综合文化站都有2名以上文化工作人员,90%的行政村和社区有1名文化管理员;配齐骨干力量,聘请42名专家成立“南岗区文化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形成区域文化高端智力指导体系;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建立512支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面向社会招募3200名“文化志愿者”,组建137支“文化先锋队”和“传技送艺小组”,深入基层开展公共文化志愿服务。
五、服务实施“精品工程”,提升南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南岗区先后承办了俄罗斯功勋歌唱家独唱音乐会、扎多林卡模范少儿舞蹈团专场演出、丹麦GO GO BERLIN摇滚乐队专场演出、“丝弦雅韵”中韩古筝伽倻琴演奏会等三国、四地、五场演出;举办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打开音乐之门”南岗室内乐音乐会;引进2014全国木偶剧、皮影戏获奖作品展演15场;选派15支文艺团队,深入社区(村)广场、庭院、村屯开展“创建示范区·唱响中国梦”广场惠民演出840场,受惠群众40万人次;开展“南岗音乐角”驻场音乐演出系列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演艺服务的方式,投入200多万元,在哈西万达广场、松雷远大广场、市少年宫广场等设立 “南岗音乐角”,每天上演爵士乐、管弦乐、时尚流行乐等国内外经典曲目,仅2014年春秋两季共计演出142天852场。
文化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文化的品位,决定城市的品位。南岗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一个更加创业乐活、生态宜居、人文幸福的魅力南岗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哈尔滨市南岗区创建国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
201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