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  
主题嘉宾: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对外文化联络局负责同志,中国申遗代表团成员。
直播时间: 2016年12月06日 14:30 - 14:30
直播嘉宾:
直播图片 更多>>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喻剑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外联局局长翟德玉。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2016年12月6日下午2:30,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情况。图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

直播视频 更多>>
    直播内容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

    [嘉宾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喻剑南]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顺利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我们一同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2016-12-06 14:39:17 ]

    [嘉宾 主持人]连日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特别是引起了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为满足新闻媒体报道需求,回应社会公众关切,今天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相关负责同志和刚刚回到国内的申遗代表团主要成员与媒体朋友见面,介绍和交流相关情况。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参加今天发布会的人员: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他也是我国参会代表团团长,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外联局国际处处长张玲。三位专家是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现在请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介绍“二十四节气”申报及列入代表作名录的相关情况。[2016-12-06 14:41:14 ]

    [嘉宾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刚才,我们一起分享、回顾了“二十四节气”入选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而我本人,很荣幸地与我国政府代表团一起,亲眼见证了这一刻。回顾“二十四节气”申报历程,作为主管部门的一员,我心中充满了感慨。[2016-12-06 14:43:06 ]

    [嘉宾 马盛德]2013年,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我们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历时一年的筹备过程中,非遗保护、天文、历法、民俗学、农学等领域的专家积极贡献智慧,相关社区、群体团结协作提供支持,每一次论证,都在《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列入标准”的指引下将遗产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每一次修改完善,都为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石。[2016-12-06 14:44:46 ]

    [嘉宾 马盛德]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要求,我们于2015年3月,按时提交了“二十四节气”项目的所有申报材料。2016年11月,根据教科文组织《公约》秘书处公布的对“二十四节气”的决议草案中对项目英文概述不甚准确之处,我们本着对遗产负责的态度,协调各方力量,修改并提交了完善后的文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常会”前,也已做好了相关问题的处理预案。整个申报过程,得到文化部党组的高度重视与悉心指导,没有任何悬念的通过,也凝聚了无数人艰辛的付出。请允许我在此呈现这部申报片,以示对所有贡献者的敬意。(播放申报片10分钟)[2016-12-06 14:46:54 ]

    [嘉宾 马盛德]刚才,我们欣赏了“二十四节气”申报片。短短不到10分钟时间,申报片的制作也是及其艰难的,这么短时间里把这么有文化内容和丰富的东西说清楚、看明白,对我们专家学者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第31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一步增进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提升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履行承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在此,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朋友对“二十四节气”项目申报、入选、保护、传承给予的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大家![2016-12-06 14:57:27 ]

    [嘉宾 主持人]感谢盛德司长。下面请外联局翟德玉副局长从履约角度谈非遗领域的国际间合作情况。[2016-12-06 14:58:03 ]

    [嘉宾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尊敬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非遗申报工作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是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生动例证,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2016-12-06 15:00:03 ]

    [嘉宾 翟德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教科文组织重要的文化类国际公约,于2003年10月在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上通过,旨在提升国际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迄今已有171个缔约国。《公约》为世界各国实施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国际法依据,《公约》所倡导的非遗保护原则和理念也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深入发展被不断充实和完善。[2016-12-06 15:01:00 ]

    [嘉宾 翟德玉]早在《公约》通过前,我国就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履约工作,深度参与《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公约》正式生效后,根据《公约》相关条款,教科文组织通过评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名录),遴选最能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册),以及申请国际援助等方式促进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我国总计有31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十余年来,我国通过全面、持续、深入地参与《公约》工作,在国际层面有效宣传和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国内也极大地促进了本土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有益经验。[2016-12-06 15:02:26 ]

    [嘉宾 翟德玉]根据《公约》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会)负责评审包括代表作名录在内的各项名录、名册。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出的24个缔约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常会。在刚刚结束的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除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代表作名录外,还有32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4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5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1个项目获得国际援助。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认识和尊重。[2016-12-06 15:03:27 ]

    [嘉宾 翟德玉]本次“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体现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列入,有助于增强遗产实践社区和群体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国际间关于传统时间知识体系的交流与对话。这既是我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2016-12-06 15:04:13 ]

    [嘉宾 翟德玉]需要指出的是,名录申报和定期报告是《公约》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两个并行的机制。名录申报是为所有缔约国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深化国际社会对保护非遗重要性的认知,促进文化对话。同时,教科文组织更加强调,缔约国提交定期报告是梳理和评估履约效果、交流和分享非遗保护经验的重要方式,以便共同应对挑战,制定各自相应战略。我国于2011年初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首个履约报告,报告了自批约以来在国家层面为保护非遗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列入代表作名录的26个项目的保护情况。今年5月,我们又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7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的保护情况报告。目前,我们还正在撰写第二次履约报告,包括自首次报告以来的政府保护措施以及30个列入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情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我们还任重而道远。[2016-12-06 15:05:43 ]

    [嘉宾 翟德玉]在未来的非遗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我们将本着践行《公约》的宗旨,不但要继续巩固非遗申报的成果,还将在履约能力建设、国际人才培养、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全力推进,努力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非遗领域国际合作事业的关注。希望今后继续得到媒体朋友们的支持!感谢![2016-12-06 15:06:13 ]

    [嘉宾 主持人]感谢翟德玉副局长。下面请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介绍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的相关程序。[2016-12-06 15:07:15 ]

    [嘉宾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三年多以前,启动了“二十四节气”申报工作。今天成功入选,这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这里边成功入选,从我司的角度,凝结着外联局卓有成效的组织协调,我们非遗中心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业务工作,凝结着申报单位农博馆对咱们作出的贡献,还有河南登封文化馆等十个单位。[2016-12-06 15:08:42 ]

    [嘉宾 王福州]成功入选,大家都很高兴,让我想起航天神7归来杨利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一段发言,他说“我是表现形式,我在这儿庆功,你们应该多挖掘谁把我送上去的、谁把我收回来的、谁让我在天空中平安的飞行的?所以,不要光看表现形式。”咱们这个事也这样,申报成功以后,部领导见到我们就表扬,我们任务很重,一定保持理性,一是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最近,部领导要求要树立什么理论呢?联合国公约的理念,把联合国公约精神吃透,把理念树立好,把非遗法精神吃透,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在做的时候,理念和规则咱们要遵守。第二,讲讲我们的任务,入选之后,我们有39项,其中还有7项是公约项目,意味着什么呢?更多的保护责任,要从濒危变为不濒危,我们的任务非常重,最近,我们启动了一项工作,对项目保护的评估机制、评估指南的制定,制定以后,通过保护7个濒危项目,尽快让他们不濒危。作为政府,要用政策引导,把这些项目保护好。我们申遗、申报不是目的,保护才是目的。第三,关于申报程序,申报的规则很清楚,这是一个政府行为,其他的各个单位、各个组织个人都不是正规途径,声音肯定由政府发出来的,组织工作有一整套完整程序。要防止各种单位、各种组织在其中上当受骗。保护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责任,各种组织、各种机构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我们非常的欢迎。在申报遗产中,咱们是三类,名录、名册、濒危,这几类很清楚,组织程序也很清楚,希望媒体朋友宣传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谢谢大家![2016-12-06 15:13:59 ]

    [嘉宾 主持人]谢谢王福州副司长。相信通过三位发布人的介绍和刚才的短片,大家对“二十四节气”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积极意义有了深入了解;对申遗程序和公约国际间合作有了进一步认识。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我们的发布人将就各位所提问题回应和交流。[2016-12-06 15:15:08 ]

    [嘉宾 记者]我是人民日报记者。在教科文《公约》的表述中,我们常常看到“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表述,请在座的专家结合“二十四节气”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概念。另外,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最终被列入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相关的知识和实践,而不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请专家解答一下。[2016-12-06 15:17:21 ]

    [嘉宾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首先,根据列入标准R.5,该遗产项目已按《公约》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遗项目众多,按《公约》生效以来中国逐步完善的申报制度,我们在ICH-02表中也是根据国家名录及其7个扩展项目涉及的相关社区、群体来进行界定的。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因此,基于以上扩展项目所属社区的愿望进行申报,既是中国国情,也是对列入标准的严格执行。[2016-12-06 15:21:11 ]

    [嘉宾 巴莫曲布嫫]其次,国家名录体系作为清单编制工作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我们会在将来的保护工作中,逐步将相关的遗产项目纳入该名录体系。有关7个扩展项目及其所属社区的详情,我们已经在ICH-02表、社区知情同意书和清单节录中均有所说明。与此同时,根据申报工作中的“尊重其意愿、并使之事先知情同意”原则,我们主要从这7个社区和代表性传承人那里采集了知情同意的证明材料。[2016-12-06 15:27:43 ]

    [嘉宾 巴莫曲布嫫]第三,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是作为该遗产项目的群体代表被纳入申报材料的。一为国家级专业机构,一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他们的分支机构和会员遍及全国乃至基层社区,可为保护该遗产项目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多方面的研究力量。事实上,这两家群体代表不是单数而是复数的专业机构或NGO组织,能够让该遗产项目的保护充分受益于中国自身现有的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2016-12-06 15:31:02 ]

    [嘉宾 巴莫曲布嫫]中国农业博物馆是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机构,与全国各地省、市、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涉及的各地相关博物馆就有154家,这些地域不同、功能相近的机构可形成稳定有序的工作网络。中国农业博物馆还有两家挂靠的社团组织,即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前者拥有农史专家近200人,后者拥有会员单位40家。这些专业人力资源和团体组织都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可调配的社会力量,能确保中国农业博物馆更好地承担起相关的组织、调研、保护和传承的责任。[2016-12-06 15:39:27 ]

    [嘉宾 巴莫曲布嫫]中国民俗学会是国家一级学术社团,其下有七个专业委员会,七个研究基地,以及八个研究中心,同时还与各省、市和自治区的民俗学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从覆盖范围讲,该学会既和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保持着良好的田野关系,同时与全国70所高等院校的民俗学学科点及其人才培养和学位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每年约有200余名民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步入社会,服务民生。中国民俗学会现有注册会员2271人,其中五分之二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使得学会与各民族社区常年保持着多样的紧密联系;学会的许多会员都来自基层社区或相关族群,他们自己就是相关社区和群体的代表。此外,我们应当承认这里也有技术上的难题。如何在ICH-02表格的相关表项准确界定遗产项目的社区、群体或个人,往往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申报表格的格式化统一标准、字数限定与具体项目及其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申报材料及其附件中的证据提供均反映了该遗产项目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所具有的代表性。[2016-12-06 15:41:08 ]

    [嘉宾 巴莫曲布嫫]ICH-02表格中所设计的有关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复选框勾选,是为了在相应的遗产描述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中形成清晰而对应的一致性表述。中国并不主张将所有复选框都打勾,而是“对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主要保护措施和次要保护措施进行区分”,这也正是依据委员会的建议(Document 7.COM?11)和秘书处编制的填表指南而做出的积极回应。
    正如该遗产项目的名称所言,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只是一种有关传统知识的时间体系,在其世代传承过程中,已经发展成丰富多样的集体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对于时间的一种重要切分方式,与季节的转换以及气候、物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至今人们依然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关乎农业生产,亦深系民众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及其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复选框中做出这样的勾选,乃是基于对《公约》的定义及其覆盖的主要领域所做的分析。我们认为,该遗产项目最符合“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和实践”,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这个层面。[2016-12-06 15:44:49 ]

    [嘉宾 主持人]感谢专家给我们作出了非常专业、非常详尽的解答。[2016-12-06 15:45:50 ]

    [嘉宾 记者]我是新民晚报记者,请问马司长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到此次组织申报材料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请问在这个工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2016-12-06 15:46:34 ]

    [嘉宾 马盛德]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见证了整个教科文评审各国非遗项目的工作环节、程序,这些是过去没有感受过的。国际会议的神圣感、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国都在一起感受着那种气氛,紧张的时候让你感到窒息,快乐的时候也非常快乐,迸发出你内心的火热,感受是非常深的。罗微参加过好多次这样的活动,她在这方面感受比较多,请她说说。[2016-12-06 15:47:31 ]

    [嘉宾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下简称“非遗司”)委托,我中心承担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相关材料评审工作。2014年4月8日,非遗司召集我中心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了“农历二十四节气申报2015年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协调会议”。会议就申报工作程序、职责分工、经费保障、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达成共识:非遗司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我中心负责牵头组织申报材料专家论证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国农业博物馆负责申报文本的制作工作,并承担专家论证、修改及申报文本制作费用。自此,该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在我院(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中心积极组织实施二十四节气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同文化部非遗司、对外文化联络局(以下简称“外联局”),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历法、农业文化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协调各申报社区、群体,共同组成工作团队,严谨有序地推动申报材料评审进程。鉴于申报材料有明确的专业和技术要求,既要在规定字数(大部分申报表项几乎都有字数限制)、时长(申报视频要求不超过10分钟)及数量(十张申报图片)范围内,全面体现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存续与保护的相关情况,又要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和表述习惯,还要通俗明了,让事先不了解该遗产项目的人准确认知。因此,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逐画面精心打磨。为争取成功申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中心组织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了十三次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议。会议秉持有利于项目成功申报和传承保护的原则,认真细致、精益求精,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至四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会后,我中心迅速总结评审工作会议精神,形成会议纪要,并据此帮助申报方修改、甚至直接执笔完善申报材料。与此同时,我中心还整理了十个申报社区、两个群体提交的大量资料,完成了申报材料相关基本信息的编制工作。在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经各方协同努力,申报材料评审工作圆满完成。2015年3月20日下午,我中心将中英文版终审稿报送文化部。[2016-12-06 15:54:37 ]

    [嘉宾 主持人]感谢罗主任![2016-12-06 15:54:59 ]

    [嘉宾 记者]我是中国文化报记者,我们很赞赏刚才提到的积极履约这个词,那么具体有哪些措施和思路呢?[2016-12-06 15:55:49 ]

    [嘉宾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将在文化部、农业部等部委领导下,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各方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如下:[2016-12-06 15:56:33 ]

    [嘉宾 王应德](1) 改善组织协调。每年组织举办2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为30人,以期在5年内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培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在既有的8个社区的基础上,工作组将新发展5个传习基地,以利在不同的社区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和能力建设,彼此借鉴,相互激发,确保该遗产项目在其文化语境中实现活态传承。(2) 促进代际传承。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节气知识竞赛、专题征文、演讲比赛和时令故事摄影等。(3) 加强调查记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包括相关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文献资料(包括古今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建档和保存。(4) 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保护经验,促进跨学科对话,出版研究成果。[2016-12-06 15:58:09 ]

    [嘉宾 王应德](1)改善组织协调。每年组织举办2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为30人,以期在5年内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培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在既有的8个社区的基础上,工作组将新发展5个传习基地,以利在不同的社区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和能力建设。(2)促进代际传承。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节气知识竞赛、专题征文、演讲比赛和时令故事摄影、绘画等。(3)加强调查记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包括相关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文献资料(包括古今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建档和保存。(4)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保护经验,促进跨学科对话,出版研究成果。[2016-12-06 15:59:37 ]

    [嘉宾 王应德](5) 举办专题展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专题展览,并在大、中、小学及相关社区巡回展出,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该项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6) 强化协作机制。工作组定期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交该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报告,包括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好的做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性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筹年度工作重点和整体保护计划的经费预算方案。
    (7) 推动信息共享。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官网开辟“二十四节气知识专栏”,在中国民俗学网建立“二十四节气研究专栏”;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与该遗产项目相关的其他网站建立互访链接,以扩大信息共享的人群范围,并带动新媒体对该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传播。
    (8) 改善实践条件。基于调研情况编制传统实践场所清单,对急需修缮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为当地社区的传承实践和文化空间共享创造更有利的条件。[2016-12-06 16:02:03 ]

    [嘉宾 王应德]以上保护措施将覆盖遗产的集中区域,并在相关社区的广泛参与下实施,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在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将为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施展他们的作用和创造力营造空间。中国农业博物馆将把重点放在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负责征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程参与前述的一系列保护活动。各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2016-12-06 16:03:05 ]

    [嘉宾 主持人]感谢王教授![2016-12-06 16:03:36 ]

    [嘉宾 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2009年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二十多项。近些年,差不多每隔几年才会有一项入选名录。请问一下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情况?谢谢![2016-12-06 16:05:00 ]

    [嘉宾 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张玲]各国积极申报,教科文组织资源有限,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对每年能受理的申报项目设定数量。近年来数量基本都在每年50项左右,包括代表作目录、急需保护目录、优秀实践名册、国际援助四类,同时设置优先原则,没有项目或项目少的国家优先,急需保护项目优先。同时,委员会也尽量确保每个申报国在两个申报周期内有一个项目被受理。秘书处据此从各国提交的申报项目中选取受理的项目交由审查机构初评,再提交委员会最后评审。本届常会上委员会决定未来三年(2017-2019)明年的数量均在50项。[2016-12-06 16:07:30 ]

    [嘉宾 主持人]感谢张玲非常简明扼要的介绍。[2016-12-06 16:07:48 ]

    [嘉宾 记者]各位专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电视台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最近几年,可能有些国家会非常积极的申报项目,很多中国人就会呼吁,说我国也应该尽快申请,以免这些项目会被抢先或者抢注,对于这个问题,各位专家怎么看?[2016-12-06 16:08:13 ]

    [嘉宾 巴莫曲布嫫]在《公约》框架下的申报工作,是践行《公约》精神,积极开展非遗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对话的措施,是提高可见度的“共享”而不是“商标注册”,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别国申报成功,自家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这种心态走入了误区。按照《公约》相关规定,缔约国都有将其领土上的某项非遗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权利。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同时,联合申报也是近年来提倡的做法。在联合申报和保护方面,我国已经有了有益的实践。2005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两国还建立了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开展交流互鉴,为履行《公约》,在各自领土上延续遗产生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我们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2016-12-06 16:18:18 ]

    [嘉宾 主持人]各位发布人还有补充吗?[2016-12-06 16:18:44 ]

    [嘉宾 张玲]接着巴莫老师说的对于非遗的认知补充一些,《公约》在国际层面也好,在我国层面也好,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是一个发展过程,怎样正确理解非遗的定义?包括怎样正确认识非遗《公约》的经审核宗旨,这是不断渐进的过程,我觉得是一个逐步发展过程,这种现象慢慢会更趋于平和和理性。教科文强调的是每一个缔约国都有权利申报本国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相关的名录和名册。同时,在《公约》精神下,也非常鼓励开展国际合作,这个国际合作其中一项也包括持有相近或者同源共享的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开展合作、开展交流,包括开展联合申报。现在联合申报列入名录的项目非常多,很多国家都很多联合申报项目,包括我国2005年就和蒙古联合申报蒙古长调,这也是联合申报成功的案例,也是非常好的案例。之后,我们也会在国家层面、在我们开展申报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和其他国家进一步开展联合申报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和中国接壤的国家非常多,接壤国家当中,有非常丰富的同源共享的资源,这些资源也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需要在大量的非常扎实的调研的基础上逐一的进行探索和研讨,我们希望在可见的未来会有更多的联合申报项目开拓。独立申报,当然,也是每一个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谢谢![2016-12-06 16:20:13 ]

    [嘉宾 主持人]看得出各位媒体朋友对今天的主题充满热情,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发布会暂告一段落。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关注,感谢大家对文化部工作的支持!我们下次再见![2016-12-06 16:2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