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珠海首部原創歌劇《唐家灣僑批》亮相
發布時間:2022-07-05 10:1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2-07-05

  7月3日晚,民族歌劇《唐家灣僑批》在珠海大劇院亮相。作為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及“歷史題材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唐家灣僑批》由中共珠海市委宣傳部、珠海高新區管委會出品,珠海演藝集團制作,珠海歌舞團演出,集聚了作曲家孟衛東,編劇王勇,導演廖向紅、鄧一江,指揮朱曼、樊潔,青年歌唱家呂薇、李揚等國內一流藝術家助陣。


  在福建方言、潮州話和梅縣客家話中,“信”念作“批”,潮汕、閩南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方式,自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開始,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歷經一百多年才徹底消失。

  《唐家灣僑批》以一封僑批為核心,設置了以梁董氏為主人公的四口之家——丈夫梁誠如、婆婆李母和女兒彩雲,展現了一家人的悲歡離合——故事從華工梁誠如為阻止女兒像自己一樣被賣,急忙趕赴家鄉卻海上殞命,臨終留下的一封“批”開始,串起迫不得已賣女的梁董氏和梁彩雲母女、久臥病榻的婆母、一諾千金的僑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婦等人物故事,展示了苦難歲月裡義薄雲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華民族根植於骨髓、流淌於血脈的大愛。

  “一封僑批,是故事的起點,更是故事的支點,這個‘支點’串起了中華民族的前世今生與今生來世。”為了拉近觀眾與這段歷史的距離,王勇認為,“隻有用人性的、人情的表達,才有可能打破時間的壁壘,在情感層面上更加貼近當年的華僑和華工,從而讓‘僑批’不再是博物館櫥窗裡的陳列品,讓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圖片,讓故事更具人性的溫度。”

  在音樂表達上,整部歌劇風格深沉、厚重,以廣東音樂作為基調,有濃厚的嶺南音樂特點。孟衛東介紹,在雄厚的交響樂中加入極具廣東特色的音調,這是對戲劇氛圍渲染得直觀表達,是喚醒劇中人物對於“鄉音”的思念與情愫,也是“愛國愛鄉、信守承諾”僑批精神的重要體現。


  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和故事,孟衛東還為每個人物賦予了不同的音樂性格。“比如說,唐有信——仗義且執著,他的音樂是剛勁、濃烈的﹔梁董氏——悲苦又無奈,她的音樂是傷感、哀婉的。其他角色亦有不同的處理。”孟衛東說。

  在舞台呈現上,該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特點,以大海為主要空間形象,創造了大氣、詩意的空間。虛與實的場景設置、物理距離與心理時空的交錯並置,帶給觀眾更強的沖擊。

  “每一封僑批裡面都是一幕悲歡離合的詠嘆,每一封僑批背後都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為了演好這部戲,梁董氏扮演者呂薇去年多次到廣東採風,專門前往多個僑批博物館,深度了解僑批的緣由、背景、歷史以及它對當時華僑生活的影響力,“最困難的還包括刻畫人物角色上,這是一個底層人物,像我們平時翹蘭花指、邁小碎步這種細節習慣就不夠貼人物,要用更粗獷的方式去演繹。”呂薇介紹說,排練中大家一直在一遍又一遍的摳這些細節,力爭表演上做到精益求精。


圖/朱習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高品質的演出效果也獲得了現場觀眾的點贊。特地帶了讀高中的女兒一起來看的陳女士說,“在彩雲母女分別的時候,我和她都數次落淚,被動情的表演深深打動。120分鐘的演出,讓我們在旋律和唱詞中走進了歷史的長河,感受到了歲月的溫度、民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