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濰坊:推動非遺資源轉化為文旅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4-08-29 09: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8-29

  濰坊市人口規模和地域面積均居於山東省前列,文化資源獨特豐富,且是山東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過去幾年,濰坊市堅持保用並舉的理念,將具有數量優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產業融合的形式轉化為文旅行業的新動能,在帶動非遺本體保護的基礎上,助力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企業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探索出一條非遺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的有效路徑。

  扎實做好項目本體保護 

  人才是非遺項目實現科學保護的基礎。近年來,通過非遺傳承人培訓、技術職稱評定、賽事榮譽評選、市場價值引導等方式,濰坊市建立起非遺傳承人群社會激勵機制,形成了技藝大師、代表性傳承人、從業者三級形態的非遺傳承人梯隊。截至目前,全市獲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人、省級54人,擁有各級工藝美術大師495名。組織評選4批60名“濰坊市民間藝術大師”,鼓勵行業向高端化發展。實施“百鄉千人培訓計劃”,培養手工技藝類生產經營人才6000余人,其中,瀕危項目核雕技藝的從業者從過去的五六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濰坊市強化項目宣傳推廣。通過舉辦濰坊國際風箏會、全國年畫傳承大會、“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等大型主題活動,增強城市文化自信,構建非遺傳播賦能平台。當地投資數千萬元,推進“十笏園非遺空間”“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教育傳承實踐基地”等活態、常態化非遺傳播設施建設,為非遺傳承弘揚發揮了積極作用。

  精准對接潛在市場需求 

  要讓非遺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扎實保護,也需要合理利用,拉近非遺與民眾的距離。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濰坊市秉持產業思維,將具有獨特優勢、適合通過產業方式發展的非遺項目加以科學甄別,用好政府引導和市場發展兩種手段,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比如,濰坊市通過“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建設實踐,構筑國際創意成果交流分享平台,拓寬傳承群體文化視野和信息渠道,推動傳統手工藝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方面的應用﹔通過組織傳承群體參加各種傳播交流活動,充分吸納非遺發展新經驗,激活非遺傳承群體的文化創造力﹔通過建立非遺直播基地,開設“抖一點世界好手藝”直播間,組織非遺傳承人直播培訓班,引導非遺項目傳承傳播立體化發展。

  據了解,被譽為“中國風箏產業第一村”的王家庄子村,目前已經聚集了200多家風箏企業,全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從事風箏產業。尤其是自濰坊風箏產業基地電商孵化中心在該村設立後,全村八成的風箏廠都開設了直播間,全年通過電商直播銷售的風箏達2500多萬隻,銷售額近1億元。

  過去幾年,濰坊市著力打造“濰坊好手藝”和“濰坊好味道”文化品牌,為全市51家項目企業構建傳統老字號識別系統,以濰坊風箏、濰坊核雕、恆盛齋點心為代表的一大批傳統手工藝和非遺產品獲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市場效益明顯。

  保用並舉,破解傳承難題 

  獲得市場認可之後,濰坊市諸多非遺項目解決了“吃飯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如何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濰坊市在市場上獲得不錯收益的非遺項目,都會將部分收入投入研發,以進一步改進傳統工藝,推動非遺實現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針對一些非遺項目學習難、收入低、傳承者少的問題,濰坊市組織實施了手工藝人才培養計劃,落實非遺傳承人年度經費補貼制度,推動項目傳習所建設,推廣項目帶頭人模范事跡,鼓勵項目帶頭人以己之長反哺社會,為鄉村啟智扶志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比如,寒亭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效東通過風箏傳習工坊授藝帶徒20多人,帶動當地風箏產業年創收200多萬元﹔臨朐縣手工箅子非遺傳承人劉岳清帶動當地村民從事手工箅子生產,年加工產品2萬余件,銷售額達30余萬元。

  近年來,“非遺+旅游”已經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非遺為主題的新型文旅體驗、“新中式”旅游等也迎來了新的消費熱潮。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認為,非遺主題的新興文化和旅游市場對城市的影響日益深遠,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也是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