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代表风采
代表风采
陈卉丽:当好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
发布时间:2022-10-24 11:37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2-10-24
  “特别激动,也特别幸运,没想到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能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10月21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陈卉丽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为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陈卉丽表示,既要大力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又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还要进一步揭示蕴含在文物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新动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陈卉丽这些年“抢救”过不少“重症患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千手观音造像。
  据了解,千手观音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展开面积220平方米。然而,历经数百年风雨,造像已经开裂、脱落、变色,更涉及胎体内部损伤等34种病害。2008年,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我们曾开玩笑说,我们修复的不是一个文物,而是一座山。”陈卉丽介绍,千手观音修复工程是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的标志。“我们花了3年时间,采用多学科联合的方法完成了对文物的‘全身体检’,最终形成了‘治疗方案’。”陈卉丽说。
  “过去的文物保护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科学的完整保护。对于文物表面的病害,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进行判断,但对于文物内部是否有其他‘病变’,则主要凭借经验推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中第一次运用了X射线探测的方式来检测文物内部的一些结构病害。同时,采用了20多种检测手段,多方位、多维度、多手段进行千手观音修复造像的‘体检’工作。”
  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也获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大足石刻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如今,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文物保护机构纷纷寻求与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合作交流的机会。
  尽管已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陈卉丽却并不满足于此。“原来简单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治疗’,现在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对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认为,要强化科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科技保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是继敦煌莫高窟后,我国第二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我们的目标是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要创建大足学,建成世界知名研究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卉丽说。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党的二十大代表,陈卉丽也就如何深化文旅融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表示,要让文物保护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当地公众服务,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对外推广。文物修复完成后,可以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参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目前,大足石刻已建成数字化展示中心,以数字化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文物保护成果。(王洋 杨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