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木偶剧团一行11人赴南非参加约翰内斯堡市活力艺术节。图为小朋友与木偶猴子互动。魏婷婷摄
浙江工美大师为博茨瓦纳女艺术家指导刺绣技艺。李晨韵摄
2012年至2014年,中国文化部着力实施“对非文化工作部省对口合作计划”(以下称“部省对口合作计划”),支持福建、河南、浙江、吉林、湖南、辽宁、内蒙古、天津、上海、南京、重庆、深圳12省区市与驻非洲22国使馆开展对口合作。
据统计,3年间,共完成文化活动67项,涉非64国(次)。其中,中国39个艺术团出访,共825人,非洲15国21个艺术团来访共371人,共培训非洲文化人士510人,派遣14个工作组赴非,共签署67个合作谅解备忘录,调动地方资金近2200万人民币。
配套资金
根据文化部对非工作计划,结合相关省区市与我国驻非使馆的意愿和建议,文化部拟定年度部省对口合作的安排、要求和实施办法,向相关省区市拨付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并协助联络协调;各相关省区市提供相应比例的配套资金。
在部省共同努力下,河南登封少林寺武术、福建的舞狮和木偶、宁夏回族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展演、上海海派艺术、辽宁海城高跷、湖南花鼓戏、内蒙古蒙古族歌舞等一系列既富有中国特色、感染力强,又能契合非洲受众的兴趣的项目脱颖而出,形成一批对非交流优质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部省合作机制还为很多中非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至2014年,为配合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纪念或非洲国家独立庆典,文化部充分利用“部省对口合作计划”,派遣地方艺术团体赴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国政要、政府官员、驻非洲国家多国外交使节出席观看演出,盛赞中非传统友谊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品牌打造
借助“部省对口合作计划”,2013年至2014年,文化部共派出14个工作组赴非,与非对口文化机构商签了67个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起对口合作伙伴关系。地方省区市积极落实相关后续活动。南京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派出专家小组分赴尼日利亚、毛里求斯开展文物修复与保管和数字化建设培训;辽宁芭蕾舞团派出钢琴伴奏员赴塞舌尔,参与塞国家合唱团演出和培训任务;吉林省文化厅为喀麦隆图书馆建中国儿童图书室并捐赠1000册外文图书;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协助佛得角文化部更新佛国家剧院舞台灯光设备……
在“部省对口合作计划”框架下,提升自主品牌活动影响力,利用优质文化节庆平台进一步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也是对非工作重心之一。据介绍,3年间,文化部共派出12个艺术团赴非30国举办“欢乐春节”活动;组派艺术团参加“南非约翰内斯堡艺术节”、尼日利亚“2013非洲工艺品博览会”“津巴布韦哈拉雷国际艺术节”“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嘉年华”等非洲国际艺术节。同时,邀请非洲知名艺术团赴河南、天津、上海等省市访演并参加“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等知名国内文化节。
产业合作
文化部及各省市文化厅局积极探索中非文化产业合作契机,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在中非文化交往中的分量和比重,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中非文化关系发展新引擎。2013年至2014年,文化部在京举办了两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为中非文化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在实施“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时,文化部要求地方放宽视野,推动当地文化企业走进非洲,同时也拓展与非合作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福建演出公司经理与南非皇宫娱乐中心负责人就开展商业演出,推动木偶、杂技等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在南商演达成共识。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代表与南非“粉色小屋”公司代表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上述措施促进了中非文化产业合作,为中非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对口培训
近年来,文化部和参与部省合作的各省区市密切合作,加强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使中非文化合作成果惠及非洲民生。
2013年至2014年,文化部与各省区市联合在河南少林寺举办两期非洲武术培训班;在浙江杭州举办博茨瓦纳刺绣师培训班、非洲竹编培训班;在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举办两期武术培训班;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非盟青年中国文化研修班;在天津动漫产业园举办“非洲动漫及电视制作研修班”。
针对非洲学员特点,培训单位精心安排教程,有的单位还专门编写了外文教材,在培训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向非洲学员教习中文,传授中华文化。2013年至2014年,40名非洲学员走进禅武圣地河南少林寺修习少林功夫。学员们严格按照少林寺的作息时间表,每天进行5小时的少林功夫训练和1小时的汉语文化课学习。经过3个月的学习,少林寺授予他们结业证书。今后,他们可以“持证上岗”,回国教授少林功夫。为加强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化建设,保障工作的持续性,鼓励培训单位的积极性,使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文化部还授予河南嵩山少林寺、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和浙江省文化馆“对非培训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