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新疆非遗研培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4-17 15:38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7-04-17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一项具体实践,通过集中式、整建制、成规模研培,以推动文化传承、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民生。
    3月30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开班,这是新疆大学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举行的第三期培训班。在此之前,新疆大学还承办过花毡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及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
    蒙古族刺绣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传承创新能力,新疆大学聘请了多位历史文化学者、民俗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设计师为培训班授课。
    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首席专家策·巴图教授认为,蒙古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开设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一方面能够挖掘、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开发蒙古族刺绣的市场价值,让更多蒙古族刺绣艺术家和从业者脱贫致富,这也是非遗传承的目的所在。
    一、保护与传承的孵化器
    4月3日,新疆大学非遗培训实践基地高级讲师苏沙·托依拉为培训班学员讲授了新疆蒙古族刺绣图案鉴赏及设计实践,分享了近年来收集的蒙古族刺绣图案及刺绣方面的一些最新文创信息,讲解了刺绣在当代设计当中的应用情况、今后的发展趋势等。
    苏沙老师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地域、部落、服饰、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区别,新疆蒙古族刺绣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刺绣,略有差异。很多学员缺乏对蒙古族刺绣的了解,也有很多误区,会把蒙古族刺绣与其他民族的刺绣图案相混淆。如此使用不当,会弄巧成拙。因此,此次培训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研培计划不仅能让传承人和爱好者有机会进行专业学习和充分交流,更重要的是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做了实质性的推广工作。一些学员表示,他们平时接受民族文化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民族手工技艺方面的教育机会非常少,对于民族图案和设计不知道从哪个渠道去了解信息。而现在,他们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更加专业的刺绣技艺,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学员们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学习,传承非遗的责任感越发强烈。
    二、做一颗种子让非遗传播开来
    来自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的布日才次克是本次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的学员,她还参加了2016年3月初至4月初的首期花毡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第一期是我和妈妈一起来参加的,通过那次的培训我的刺绣技艺提升不少,对我的帮助和启迪非常大,所以这次我又报名参加了。”“这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
布日才次克表示,她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刺绣技艺的提升、视野变得开阔,更重要的是设计和创新理念以及对非遗理解的深化。“在第一期课程中,我们不再限于民族服饰和饰品,而是把民族刺绣运用在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上,比如做一些装饰品、文具盒、钱包以及书签等,我觉得非常新颖也很有时代感,而这些生活化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们喜欢。”
现在,布日才次克不仅独立负责家里合作社的运营,她还经常抽空去制作一些漂亮的毛毡书签等手工艺品。“这都是我们第一期培训后老师给我们联系的订单,订多少我们就做多少,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让我非常自豪。”布日才次克说。如今,她还有了自己设计制作民族服装的意向。“等我把民族刺绣技艺和设计理念都学扎实了,我还要学习服装的剪裁和制作,希望以后自己能亲手设计、制作出漂亮的民族服饰。”
    三、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由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举办的三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培训效果如何?如何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实际开展?新疆高校在帮助传承人群脱贫致富方面有何作用?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敏介绍了非遗传承培训带来的变化和积累的经验。
   (一)学员收到各类展览的邀请
    王敏说:“我的一位参加非遗博览会的学生有感而言,最精美的发簪,是在美人的发间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最精美的花毡,是在新娘的膝下、读书人的案头、普通人的家里才能实现它的文化使用价值。对非遗研培开展而言,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传承实至名归。”
目前,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已经承接了三期研培计划培训项目,培训效果很好,培训学员逾200人,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等各族学员,他们有的是传承人,有的是经营者与爱好者,来自巴州、塔城、阿克苏、喀什等地。三期培训符合研培计划“整建制、成氛围”的培训要求,学员们受训成果进社区、进公共展厅,多次参加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宏美术馆、班的书店、深圳文博会、山东非遗文博会的展览邀请,并接受培训公众号“非遗巴扎”为之实现的线上技艺与产品宣传、线下产品订单服务,广受好评。
   (二)让非遗在传承人手中“活”起来
    新疆大学严格遵守研培计划要求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原则,就不同培训项目的“培训定位”“培训宣传”“培训成果的市场反馈”精心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与实训实施方案,针对不同民族不同非遗项目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聘请不同的首席专家问诊把脉,帮助传承人群提升自身技艺的文化自信。在培训过程中,新疆大学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面对技艺掌握水平参差不一的多民族传承人群,通过技艺水平摸底调查,对学员进行分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实践、体验与策展三个模块,根据传承人的接受水平制定课程内容。不仅如此,新疆大学还启动了“技艺模特宣传计划”“非遗巴扎”新媒体同步推送、学员作品公共空间布展、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宣传片与纪录片的摄录、作品外包装设计等互动联发的宣传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好宣传聚焦。让作品直面社会和市场,让非遗“活”起来。“活”首先是让非遗在传承人的手中、心里“活起来”,通过讲座、考察、交流、实践使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好地与时代衔接;通过研培让衍生品“活起来”,让传统的刺绣、花毡等非遗技艺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生活用品,使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够成为地方名片。
   (三)授人以渔做到精准扶贫
    王敏认为,研培计划选择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以科研带动教学,服务社会,以非遗项目为抓手,达到非遗活态传承的目的。结合新疆的文化发展语境来看,如何依托非遗保护工程,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结合文化旅游与文化服务,带动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也是一种精准扶贫,让学员掌握一项能够致富的手艺,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新疆大学非遗研培项目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的培训方案,就是希望学员们回家之后,可以自由结合,联合作业,形成工作坊,形成产业链,借助新媒体、电商推广他们手中的产品,同时完成销售目的,达到宣传效果。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不仅可以给学员们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激活新疆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链,促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四)创新思路打造“非遗品牌”
    新疆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可以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文化资源还未启动,有的仍然躺在古旧的书籍里,有的还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要在保护与尊重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国家非遗项目的支持,对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品牌规划,将它们从历史书籍中、博物馆中拿出来,促使其走向当代社会、走进现代都市生活,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中流行起来,再度繁荣起来。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疆也可以发展出家喻户晓的“非遗品牌”,作为新疆发展致富的创新思路,引导新疆普通手工艺从业者创业、创新,涌现更多的文化名片,共同宣传新疆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