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八师石河子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5-10-13 10:44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0-13

《兵团日报》2015年6月29日          记者  陆小龙

    老街就是一条街,10 来户人家,做着打铁、换马掌、烤馕的营生,加之街边有一棵大榆树,树下有清泉,来往的人均会选择在此歇脚,再由此北去、西去。

  1950 年秋,陆振欧从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出发,一路向西北进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抵达天山北麓中段这个叫老街的地方。他望向东面,那是一片荒滩,零零散散有一些成队的军人在搭帐篷。

  1951 年7 月,时任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八团宣教股干事的陆振欧赶赴兰州参加西北军区举办的新闻训练班,再次路过老街,“已经有羊肠小道能走到石河子里面去,远远地能看到‘军垦第一楼’方向有部队在盖房子、修路、种树”,开发石河子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65 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军垦第一楼”方向不再是一片荒凉少有人烟,每到傍晚,成千上万的人在绿荫下唱歌、跳舞,鼎沸的人声直冲云霄。  

 

    从俱乐部到社区文化中心

    邵仲英今年66 岁,腰板很直,精神头很好。1965 年她随学校搬迁到石河子,至今未离开过八师,在团场当了13年的教师后,1982 年回到石河子市“八一糖厂”子校任教,直至退休。说起有关石河子的文化记忆,邵仲英似乎怎么也绕不开“企业办社会”这个时代的产物。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香港有一部电影叫《三笑》,讲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流行到石河子,已经是20 世纪70 年代了,邵仲英至今还记得那部影片的主演叫陈思思。当年她和丈夫在团场工作,丈夫爱极了这部电影,在连部的露天电影院看完后仍不过瘾,开着拖拉机追到石河子看,“糖厂、纺织厂、加工厂,每个厂里都有俱乐部,都会放这部影片……那时候买电影票是要有关系的……”邵仲英口中的“俱乐部”,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在邵仲英看来,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辈子都在干事业,未曾有过丝毫的松懈。小家的建设带来了整个城市的繁荣,20 世纪60 年代来自上海、武汉、天津、河南等地的支边青年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企业办社会”给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带来了便捷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让他们有了稳定的后方,有了一种归属感。

  然而,时间的车轮一直在滚滚推进,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大批“八一”旗号的工厂破产,这一批人又到了退休之年,他们的文化生活谁来“办”?涉及民生的问题谁来负责?

  城市在向前发展,在摸索中,社区、街道的功能日趋完善。

  2006 年夏天,邵仲英在石河子市游憩广场第一次见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唱歌,她也加入到这些人当中。“夏天倒还好,到了冬天,外面冷得站不住人。

  社区里有一些活动室,但地方太小,太吵了也会影响居民休息。”这让爱好唱歌的她很是苦恼。

  2008 年,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建筑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新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华对服务中心的设施如数家珍:“二楼有乒乓球室、棋牌室、舞蹈室,三楼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市民学校,四楼有400 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

  在这个服务中心,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老人,他们都在说着各种“好”:各种器材免费使用、场地免费、茶水免费,有专人打扫卫生、有专门的老师、工作人员很热情……记者从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了解到,八师目前共有各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9 个;师级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诗歌馆各1个;新建的石河子市图书馆新馆今年将投入使用;市区有街道文化中心6 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6 个;市区、团场影剧院20 个;团场有文化中心18 个,社区、连队文化室有300 多个;团场有面积2 万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6 个,灯光、音响等配套设施齐全。

 

  内化于心的文化引领

    记者初见邵仲英时,她正在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领着50 多个人“练声乐”。她没有用“唱歌”这个词,她说唱歌只是扯着嗓子唱,练声乐则需要一些技巧。说这些时,她的言语里透出一些自豪感。

  新城街道合唱班成立于2012 年,邵仲英是骨干,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她告诉记者,这个合唱班最多的时候有118 人,但会唱歌不等同于会声乐,“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60 人左右。让一群老人学会相对专业的发声、咬字、呼吸,邵仲英也不能胜任,“要特别感谢石河子市群艺馆的刘霞老师,在她的帮助下,才有了合唱团和我们大家的进步。”

  刘霞是石河子市群艺馆的声乐老师,她每周都会进社区,免费教授声乐知识。据记者了解,八师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等专业团体,每年除送戏下团场社区外,每个月都会安排专业老师到社区授课、协助排演节目。

  陆振欧见证了石河子市专业文艺团体的成长。

  1958 年,陆振欧已是当时农八师的宣教科副科长,而此时石河子垦区的开发建设已颇有成效,在1959 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里还被人们称作“富八师”。“八师在这一时期内有4个剧团,这其中包括兰州市文工团、酒泉钢铁厂文工团,他们在当地吃不饱肚子,我们专门去挖过来的。”谈及当年的文艺界幸事,陆振欧意气风发,“为什么要养这么多剧团?因为我们的军垦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他们会想念故土。剧团能够排演豫剧、越剧、粤剧等多个剧种,他们在这里听到乡音,军心才会稳定,才会更有干劲。”

  到1962 年,在原兰州市文工团、兰州艺术学院部分师生的基础上,八师石河子市文工团成立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个艺术团体绽放着时代的光彩。

  兵团文联副主席秦安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石河子人》,文里透露出“石河子人”的自豪感来——“人们都说北乌(乌鲁木齐)南库(库尔勒),石河子人听后双手叉腰说,他们有军垦博物馆吗?有世纪公园吗?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艾青诗歌馆吗?他们是诗城吗?他们有小上海之称吗?”记者在石河子市采访时发现,这种自豪感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来自这座军垦之城的文化传承,来自蓬勃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文艺事业。

  2013 年11 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八师石河子市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得益于石河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石河子市公共文化的硬件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局长黄海认为,硬件必不可缺,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关键在于软件方面,在于对职工群众内心的引领。

  “这两年来,借助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契机,八师石河子市的文艺事业发展飞速。”黄海告诉记者:“八师每年坚持举办团场风采展演、戏曲展演及歌手大赛、文化能人大赛等,2014年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各族群众达130余万人次;目前石河子市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大于48 小时。其中,文化馆还面向居民开放一系列服务项目,包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声乐、器乐、戏曲、曲艺创作辅导等,并安排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各类免费艺术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话剧《玻璃碎了之后》《兵团记忆》、豫剧《天山雪莲》《全海之歌》等作品在自治区和兵团获得多个奖项,其中豫剧《我的娘我的根》获第六届黄河戏剧节特别奖;歌曲《屯垦爹娘》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八师还承办了新疆第三届国际舞蹈节、庆祝建党90 周年文艺晚会、央视军营大拜年、兵团第八届文艺汇演、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等大型活动,在疆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离“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在天业集团工会主席李彤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一个微信公众号——“天业员工之家”,下设“企业社区”“员工服务”“便民服务”三大类,其中“企业社区”一栏下分“董事长信箱”“兴趣活动”

  “婚恋交友”等几个版块。在“兴趣活动”版块里,记者见到一条帖子:“今晚乒乓球,约吗?”

  天业集团现有近2 万名员工,平均年龄在27 岁左右,年轻人多,单身员工多,如何组织好年轻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天业集团工会的工作重点之一。

  李彤认为,现在的传播方式多元,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很难集中到一起。了解年轻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到“按需供给”,才能满足他们的多重需求。“我们会经常浏览员工发布的帖子,了解他们的所需,组织有效的文化活动。”李彤说。

  馨悦小区是天业集团的员工单身公寓,现有3000 多名员工入住,小区内现建有大型职工活动中心,可提供乒乓球、台球、舞蹈、歌唱、瑜伽等多个活动场所。而这些类别的设立,均来自于员工的建议。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差异化”供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用微信,都会发帖子,老年人、基层连队中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呢?

  黄海告诉记者,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4个特性,而均等性堪称该体系的灵魂。

  而在多数团场,文化经费短缺,没有文化专干队伍,这些都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他认为,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通过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来盘活各级公共文化资源,如“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加油站”和“流动演出队”等;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用网络科技缩短距离。

  八师石河子市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兵团是首家,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的刘贡南博士、刘斌博士参与到八师石河子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与实践的课题中,他们提出了“在军垦文化引领下的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刘贡南博士对这个模式进行了解释:“均等化主要指受众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资源共享平台、财政保障机制、人才队伍配置等;差异化主要针对文化的传播方,比如政府文化部门、文艺团体等,应当根据民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

  为了做好这个课题的研究,刘贡南博士带领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他认为,八师石河子市要下好公共文化服务这盘棋,最重要的是解决制度设计的问题,其中包括群众文化需求的监测、组织体系的设置、文化产品供应链的延续、公共文化产品的培育等多个方面。

  作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黄海认为,虽然八师石河子市的文化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内地发达省市相比,仍然有“三缺”:缺专业人才队伍、缺文化事业发展制度、缺经费,他说:“兵团要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就要求兵团文化要具有引领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内心引领。八师石河子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种探索,也会为兵团其他地方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