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坚持创新 强化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和做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并实施了“文化新城”战略,以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为核心,构建了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等两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荣获文化部第二、三届创新奖, “绚丽大舞台”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等等。我们的做法概括地讲就是“五个创新”:
(一)创新管理方式。我们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以文化考评推进。我们从2004年开始实施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分标兵、先进、达标三个档次,镇(街)、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五个类别,实行定期定级的考评和表彰激励。考评制度的实施,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以督导问责落实。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街、村(社区)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范畴,同时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活动模式。我们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一是突出资源整合。我们通过全市统筹、部门协作、镇街联动、群众共享的方式,推动全市文化活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我们对全市20多项节庆文化活动进行整合,组织举办“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二是突出品牌打造。我们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持续创新举办,锻造出东莞读书节、文化周末、越唱越红等30多个有广泛影响的活动品牌。我们还积极引导各镇(街)结合实际,挖掘提炼粤剧、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一镇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特别是针对广大新莞人的文化需求,专门策划推出的新莞人才艺大赛、“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一系列富有外来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三)创新服务路径。我们力求在文化建设领域率先消除身份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壁垒,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实现免费服务常态化。在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自开馆之日起一直实行免费服务,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于2009年全面实现免费开放,2010年接待参观人数突破500万人次。二是推动流动服务制度化。建立起以流动图书馆、博物馆、演出车、电影队为主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图书流动车建立固定服务站点102个,流动演出车每年演出100多场,电影放映8000多场。
(四)创新技术平台。我们注重现代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服务创新。一是利用现代科技完善图书馆体系。我们开发应用的“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现代技术将全市图书馆总分馆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率先实现市域范围的通借通还,同时推出图书馆ATM自助服务,使图书馆真正实现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构建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我们推出东莞市民学习网,整合东莞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资源,利用网络服务手段向公众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我们建立了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文物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光盘刻录,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码平台,为广大群众了解和认识东莞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创新机制保障。我们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着力点,为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在投入机制上,2003年以来,我市文化事业费占本地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超过了1%;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文化三城”建设专项资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补贴计划”,每年对玉兰大剧院艺术演出补贴900多万元。二是在人才管理机制上,我们实行文化系统所有单位的所有空缺岗位一律面向全国招考的制度,招聘一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在全系统建立起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竞争上岗为核心,对市属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分配、管理进行了全面变革,使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二、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规划和构想
根据示范区的标准要求,专家的意见和我市的实际,下来我们将在加强创建工作保障、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破解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具体就是要做到“一保障二促进三突破”:
(一)强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保障。在组织保障上,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单位各负其责、镇(街)协调联动、村(社区)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在经费保障上,市财政从2011至2015年,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资金安排将重点用于示范区的创建和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2011年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超过五亿元。在制度保障上,进一步健全基层党政班子年度文化项目量化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加强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督导和问责。同时,着力加强制度设计和理论研究,破解突出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创新发展。
(二)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市一级近两三年重点规划建设市民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镇一级重点实施“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其中,镇街文广中心要全部建成省特级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要按照国家县(市、区)级的建设标准,重新规划建设或改、扩建,两三年内全部达到部颁一级以上标准;推广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建设,在今年内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村一级今年要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达到“五个有”的标准。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上新水平。要巩固提高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全市组织实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企业、到村(社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重点实施“市民购书、财政补贴”项目,凡参加东莞社保的人员都可享用购书补贴。
(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第一,在保障新莞人(外来员工)文化权益上取得新突破。根据东莞经济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大量人口集聚于企业的现状,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外来员工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促进素质提高,加快培育与产业转型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和人力支撑。第二,在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顺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充分利用三网合一、云计算等技术环境,搭建东莞市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框架,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运作模式,普及数字阅读和全民阅读活动,推动东莞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第三,在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探索在较大的村(社区)设立社区综合文化站,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形成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广;探索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村级文化队伍;探索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培训体系,实施分级和分类培训、培训与上岗挂钩等制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水平和层次。
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普惠、长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努力建设更广覆盖、更高效能、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