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苏州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7 11:1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7

一、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区域面积8848平方公里,现4个县级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6个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吴江区、工业园区、高新区。2011年末,我市常住人口达1052万人,GDP总值突破了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了1千亿元。在经济社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我市的文化建设也谱写了历史新篇章。特别是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市上下凝心聚力,全面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设施体系更趋完善。全市现有的12个公共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2个文化馆中,11个为国家一级馆,1个为国家二级馆;全市镇(街道)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相关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达标率超过90%;镇(街道)、社区(村)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100%,达标率接近90%;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24平方米。

二是文化服务供给量质并升。制定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确定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量化指标;全市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超3万场次,向基层送书超10万册、送戏3000余场次、送电影13000场次,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年均惠及基层群众3200万人次;所有的镇(街道)、村(社区)都拥有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全市范围内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市、县两级均建有网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提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

三是文化建设资金有力支撑。我市本级财政在创建期间以及“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将达2.8亿元(不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各县级市、区2011~2012两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经费总计约为33亿元。其中,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超过了2000万元。

四是创建宣传管理自觉加强。全面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自2011年以来,累计在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上发布专题报道、新闻信息等共计66篇(次),省级媒体上的专题报道共计74次,本地媒体上发布新闻报道379篇制定了联络员、经费管理、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督导检查、信息报送、考核等各项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文件。

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主要体会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年多来,我们一方面对照创建标准,一招不让地做好达标推进工作;另一方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探索既有苏州特色又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规律的创建之路,努力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摸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科技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最为快捷、资源利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十二五”以来,我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形式不断创新,功能不断完善,阵地不断延伸,成效不断凸显。一是不断完善“苏州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我市从2005年开始施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至今已有7年,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其自主创新式的构建模式,被国内图书馆业内专家称之为“苏州模式”。根据创建标准和多年来的实施经验,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截止今年6月,全市已建有市级总馆1个,县级市、区级总馆7个,分馆131个,今年底分馆数将达到140个。二是加快推进“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到今年底,我市下辖的县级市将全面完成行政村“四位一体”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三是建立苏州名人馆网络。已经建成开放的苏州名人馆,利用现代科技和数字手段,收录和展示了我市历代名人、状元、宰相、院士等447名。开馆半年以来,接待参观者近10万人,受到了市民的追捧。目前,我市所辖的常熟、太仓、昆山等地也都有计划建设当地的名人馆(展示馆)等。

二是创新文化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市一方面大力实施《姑苏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文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另一方面,注重规范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从2008年起,我市开始施行以“统一培训、统一考试、持证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连续四年开展了多轮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全市文化馆(站)有1570人次、图书馆类有1212人次、非遗保护有180人次,总计2962人次(均为中级职称以下)参加了培训并结业,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跟踪管理机制,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优化管理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全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达标率100%,村(社区)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配备率100%;全市共有4000多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所有的镇(街道)均有民间文艺社团或农民自办文艺团队,全市文化骨干队伍人数总计12.15万人;文化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86.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了8%。

三是创新文化工作制度。制度设计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反复研究和酝酿的基础上,组建了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制定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方案》,确定了以1个文化部命名课题、4个市级重点课题和12个县级市、区课题为主要内容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体系。今年1月初和7月中旬,我市先后召开了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讨论会和中期评估会,邀请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知名专家进行课题论证和研讨,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制度设计研究的推动下,我市地积极探索,涌现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例如:张家港市创新开展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和均等化;常熟市开展文化主管部门与各镇(街道)的挂钩结对共建活动,形成城乡一体、局镇(街道)联手、单位挂钩、上下联动、共创共建的工作机制;昆山市制定和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这些创新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可以说,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走上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之路。今年4月,我市以24个指标优、1个指标良,总体督查指标优良率100%的成绩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中期督查。当然,在获得肯定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与文化部的殷切期望,与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为此,在文化部中期督查评估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全市的创建工作推进会,传达贯彻文化部督导组的指导精神,在高标准排查差距的基础上,研究部署下阶段的工作,出台了各项改进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全市示范区创建进入新的阶段。

三、示范区创建工作下阶段计划

现在距离文化部的最后验收只有半年多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奋发进取,全力做到“三个紧密结合”,不断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一是将全面达标与重点突破紧密结合,重在取得实效。一方面要稳步做好“已达标项目”的巩固提高,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向全国先进城市看齐,坚决防止已达标项目出现反复;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差距项目”的重点突破,对于还存在差距的项目,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时间不拖”的原则,确保重点突破,全面达标。

二是将制度设计与创建实践紧密结合,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通过系统梳理和理论研究,发现并分析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和新举措,推动一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工作制度出台,指导和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三是将立足创建与谋划长远紧密结合,健全长效机制。创建示范区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虽然创建周期只有两年,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是长远和持续的。我们将在明确“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建设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系统构建涵盖财政投入、组织保障、重大文化项目、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标准及考核测评县级市、区建设进展的指标体系,有效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效,使广大市民群众普遍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