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张家港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7 11:4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7

 

张家港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个文明形态协调提升,各项事业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具体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土地古老、城市年轻。古老是因为境内的东山村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河阳山歌是吴文化中保存和传承得最好的吴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古黄泗浦还是鉴真大师成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年轻是因为建县市只有50年,1962年从常熟、江阴各划出一块合并成立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第二句话,经济繁荣、民生幸福。1994年以来,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县市前三甲。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工业销售5500亿元,进出口总额330亿美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1万元和1.73万元。第三句话,城乡一体、高度文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加快一体化,城市化率达到63%。张家港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典型,也是唯一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县级市,累计荣获国家级以上荣誉170多项。第四句话,精神引领、科学发展。“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被誉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和血脉,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张家港市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完善阵地设施,繁荣文化艺术,深化遗产保护,壮大文化产业,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社区建设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初,我市以县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虽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文化服务目标人群呈现多元特点,文化服务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愈加明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也遇到了一些发展难题。表现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还不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足,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还不够,城乡文化发展还不均衡,等等。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我市在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

所谓“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将全市各村(社区)按照人口居住集中度、文化关联度和群众意愿等标准划分成为若干个文化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以上志愿者性质的网格文化员,使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基础层级,形成市、镇(区)、村(社区)、网格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全市境内的所有人口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使全市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和拓展,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网格化不同,其核心要义不是“管理”而是“服务”,最终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民保障、全民覆盖、全民共建和全民共享。

一、突出全民保障,完善三项机制,让“文化网格”成为公共文化建设活力源

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创新制度设计和完善工作机制,作为加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

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在开展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服务保障。市里成立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委员会,各镇(区)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投资7亿多元建成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城展馆、档案馆、大剧院和文汇广场为一体的市文化中心,全市实现基层“八个一”工程全覆盖。同时,继续加大市财政补贴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目前,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0.31平方米。

二是创设互动联动机制。出台《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各层级工作职责》,明确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市级文化单位、各镇(区)党委政府、镇(区)文体服务中心、村(社区)委员会、文化站以及文化网格、网格文化员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职能,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内自我供给、网格间交互供给,使市、镇、村(社区)、网格四个层级之间彼此贯通、全面推动。以网格文化员为桥梁,收集、反馈群众需求,促进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及时调整文化产品配送、文化辅导方式以及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等,为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深度文化服务。

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示范文化网格、示范网格文化员评选办法》,全面开展示范文化网格培育工作,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整体发展。目前,已命名表彰三批69个示范文化网格。鼓励扶持群众文艺团队、民营表演团体发展,设立“民营表演团体项目奖”、“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奖”和“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贡献奖”等奖项,按照星级标准进行评比奖励。同时,大力实施“港城英才计划”,设立“港城英才贡献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艺人才在生活、工作、住房等方面优先进行奖励资助。

二、突出全民共建,打造三支队伍,让“文化网格”成为公共文化建设风向标

我们感到,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在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我市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网格文化员队伍。通过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选拔热爱文艺、具有一定文艺特长或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的群众,组建一支网格文化员队伍,截止7月底,全市1075名网格文化员经过严格培训后持证上岗。同时,邀请国家级专家讲课,开展小班化培训,帮助提高网格文化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是群众文艺团队。充分发掘各类文化资源、各类文化人才,组建门类齐全、活动正常、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文艺团队。2011年底至今,全市群众文艺团队新增194支,总数达到339支。创新开展文化义工招幕活动,吸引机关干部、学生、教师、企业职工、私营业主、离退休老同志等十多类人群担当文化义工,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市870多名文化义工活跃在城乡文化网格,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和认可。

三是专业指导队伍。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群众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定期组织“文艺招贤赛”和“主持人大赛”,对优秀文艺人才实行定向招聘,已成功举办两届“文艺招贤赛”和“主持人大赛”,为市、镇两级宣传文化单位输送优秀文艺人才34人。市文化馆设立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艺术辅导和活动指导中心,市图书馆设立阅读指导和图书流转中心,专门配备专兼职人员,实行分片包干、一对一辅导。截止目前,文化馆共投入辅导力量800多人次,培训群众文艺团队200多支,辅导排练2000多次。同时,市图书馆定期深入网格,对网格全民阅读活动、阵地建设进行指导,率先打造亲子阅读品牌。市艺术中心深入推进“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学校网格培育戏曲特色文化。

三、突出全民覆盖,培育四大品牌,让“文化网格”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战线

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依托文化网格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一是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准确把握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广泛开展公益文艺“村村演”、千场电影“月月映”、广场文艺“周周唱”、评弹书场“天天说”、全民读书“时时看”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每年组织“村村演”250余场、广场演出100多场、社区公益电影4000场以上、书场说书2000场以上。

二是打造“幸福港城”品牌。精心策划组织“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文明港城·书香生活”读书征文比赛、“我是大明星”网格视频秀、“沙洲韵味”民间文艺演唱比赛、“幸福网格乐翻天”才艺PK赛、“感受变迁·分享幸福”摄影比赛及市民音乐会、保利艺术讲堂、保利艺术沙龙等17项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贯穿全年、遍及城乡。今年上半年,参与活动群众已突破10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活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的热情,使广大群众由文化的旁观者变成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变成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立足打造“长江文化引领之城”,创新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依托文化网格,壮大本土文化,大力开展“河阳山歌节”、“东渡文化节”、“沙上文化节”、“香山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积极鼓励文化网格自办文化,培育特色文化镇、特色文化村(社区)和特色文艺团队。目前,全市八个镇均创建成为苏州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之乡。我市及塘桥镇、凤凰镇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和“山歌之乡”。

四是打造群文创作品牌。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兴办基地、开展活动、奖励扶持等途径,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鼓励多创作、多演出、多生产、多出名家名作。目前,全市每年创作艺术作品超过2000件,基本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各主要艺术门类,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市文化馆被中国剧协授牌成为全国县级市首家“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以来,全市文化网格新创作文艺节目超过3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3000个。

四、突出全民共享,强化四项服务,让“文化网格”成为群众文化供需主阵地

坚持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立足文化网格,创新实施“四大网格特色服务”,着力推进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一是资讯服务。每年编发《张家港市文化地图》,每季度编发一期《张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流动车等载体,向社会传播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包括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位置、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联系方式以及所提供的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通过资讯服务,使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截止目前,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共接待群众近136万人次,同比增长21%,各镇文化服务中心接待群众58.2万人次,同比增长14%。

二是菜单服务。根据群众需求及时调整网格文化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培训、阔读、演出、影视、展览等文化活动,实现精细化供给。同时,深度推进“送演”、“送书”、“送影”、“送展”、“送报”等“五送”活动,满足基层群众各类文化需求。目前,全市超过600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做到“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

三是数字服务。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开通“无线张家港”手机客户端,实时提供各类文化便民信息、新闻资讯。建立了“张家港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门户网站,网站开设“文化新闻”、“文化网格”、“资讯服务”、“阵地服务”、“菜单服务”等栏目。加强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创新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村(社区)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五位一体”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今年1至8月,全市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向网格群众播放各类数字资源近4000场,受益群众近8万人次。

四是定向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定向文化服务。成功举办两届“新市民才艺大赛”,为新市民搭建了自我娱乐、自我展示的舞台。创设大学生文化活动品牌,“大学生歌手大赛”吸引近千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深化残疾人、新市民文化服务,市图书馆推出视障读者有声阐览室,市文化馆免费为新市民子女提供美术、书法、舞蹈、声乐表演、器乐等文化培训超过2000人次。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以来,全市开展定向服务1000多场,参与群众达3万人次。 

从一年来的实践来看,我市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仍有不少差距,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改进。这次来参加现场会的各省创建城市,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网格,完善机制,深化服务,提升水平。真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张家港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现场会,一定能够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理论新共识和实践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