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成都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8 09:05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8

 

近年来,成都市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方面,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特别是入围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成都市进一步抓住机遇,长远谋划,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全面提升,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城乡统筹,着力推进公共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

成都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务实创新,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

(一)城乡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纳入顶层设计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成都市明确提出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示范区创建作为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之都”战略任务的第一场硬仗和突破口,写入了市委文化强市的意见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为抓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2—2015)》,修订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从宏观战略上制定和勾画了城乡公共文化发展蓝图。

(二)城乡文化设施统一标准实现全覆盖

全市40个“文图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有一级馆18个,二级馆18个,二级馆以上比例达90%。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配备了100多万元的设施设备,所有乡镇还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市3363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实现达标全覆盖,2900多个村(社区)还建设有群众文化活动户外小广场。

(三)城乡文化服务充分流动直接进村到社

数字电影放映车、公共图书流转车、文化科技服务车、流动舞台演出车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县域公共图书流转制、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总分校制、成都文化志愿者协会总分会制等构建了成都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各区(市)县实现县域图书通借通还,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设立了图书流转点,成都图书馆在部队、机关、学校和监狱共设立了72个分馆。今年年底,还将为市县两级文化馆和演艺团体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

(四)城乡文化信息形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市县两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都图书馆数字资源已达40TB,总量达7100多万篇/册,城乡群众均可免费共享成都市各级支中心所有数字资源。截至目前,成都图书馆业务网站综合访问总量达到538.6万次,访问下载总量552.8万篇(册)次。今年底将完成100%的“两馆一站一室”电子阅览室标准化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也将全面建成。

二、政府主导,全力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政策

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意义,认真对照创建标准,扎实做好规定动作。同时,结合成都市实际,提高标准,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阵地、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

(一)落实阵地

“十一五”以来,成都市坚持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试验区建设统一规划,纳入灾后重建重要任务,纳入民生工程工作目标,通过争取中央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灾后重建资金,先后投入21亿多元,实现了“两馆一站一室”达标全覆盖。入围示范区创建城市后,市委、市政府将成都博物馆新馆、天府大剧院、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美术馆等城市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成都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按照“一县三馆一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一乡一站一影院”(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影剧院)、“一村一室一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的标准,对城乡文化设施网络进行提档升级。

(二)落实经费

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支撑的原则,成都市建立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2009年,设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了市县财政预算;从今年起,村和社区公共文化常年经费按照每村每年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为此,全市每年市县两级“文图两馆”的财政经费达1.6亿元,乡镇(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达1.1亿元,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达1亿余元。2012年,市财政还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经费,市本级每年1000万元,各区(市)县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全市每年5000万元。据统计,2012年,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性经费总计达5.4亿余元。

(三)落实人员

全市的“文图两馆”均按照国家标准配齐了工作人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明确要求由乡镇(街道)党委委员兼任站长,同时面向社会招聘了2—5名文化专干;落实了1名享受财政补贴的宣传文化辅导员负责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管理。为加强队伍建设,先后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了4期高级研修班;邀请全国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市社科院、市委党校等举办了“文图两馆”馆长培训班和综合文化站长培训班,市县两级文化馆对全市的村(社区)宣传文化辅导员进行了全员培训。

(四)落实活动

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常年免费开放。全市一大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实现品牌化,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国际文化盛会;“成都文化四季风”、“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金沙讲坛”、“百姓故事会”等已成为城乡群众广泛参与的品牌文化活动。在创建工作中,我们着力打造“成都文化四季风”,开展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主题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今年的“成都文化四季风”已开展1万余场次,参与群众已超过300万人次。

三、明确定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创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成都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和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工作促创建,以创建带工作。

(一)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和互动性,为此,我们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激活了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活动。通过建设100所以上公益性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辅导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点和内容。通过培训1000名以上挂牌上岗的公共文化业余骨干,激发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通过发展10000名以上成都文化志愿者,吸引更多文化热心人参与公共文化管理,使公共文化活动有效地融到了城乡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建立政府采购文化机制

坚持通过政府采购,将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给城乡群众。市本级每年用1000万元补贴通过面向艺术院团采购1000场以上精品节目下乡演出,配合每个区(市)县每年200万元政府补贴采购的文艺演出,基本达到了每年每村看两场以上戏曲或文艺演出。政府还公开采购数字电影、科技图书、艺术鉴赏、科普讲座等文化服务送下乡,实现了“送文化”常态化和制度化,深受到城乡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文化定制配送服务

成都市积极探索建立订单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了“文艺精品耀蓉城、文化艺术惠青工、文艺百家到基层、文艺演出送市民”等活动,以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重点,定制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服务,有力的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建立服务评估激励机制

为在全市营造良好的的创建氛围,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设施评估活动和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先行区创建活动,以评促建,激发创建动力。始终把参与率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引入社会第三方监督,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五)建立文化宣传动员机制

积极调动和利用省、市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站等各类媒体,定期设立专版、专栏、专题,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群众文化权益意识,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及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努力使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变为政府和市民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