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长沙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8 09:11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8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伟人故里”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事业发达。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之根、发展之魂、民生之要,自觉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统筹结合,同步推进。特别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我们把创建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抓手、实现文化惠民的实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一、凝聚文化共识,从全局高度谋划示范区创建

1、坚持以文立市、文化强市,把创建纳入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我市审时度势提出“将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国际文化名城。”特别将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作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近期目标和基础工程,着力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设施先进、文化服务广泛、文化民生幸福、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强市。

2、坚持执政为民、文化惠民,把创建纳入人民满意城市建设体系。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我们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作为人民满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分解成实事项目,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率。长沙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的文化幸福指数较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3、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创建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范畴。我们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突出文化共享,以务实举措推进示范区创建

1、以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创建的承载力。主要是不断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一是抓标志性建筑的引领,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投资14亿元的橘子洲文化公园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畅享文化的首选;滨江文化园“两馆一厅”(新图书馆、新博物馆、音乐厅)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初见雏形;三大“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长沙新的文化地标,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开门迎客,汉长沙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经启动;规划中的长沙国际文化园、雷宜锌雕塑艺术园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二是抓基础性阵地的普及,构筑基层文化大平台。各区、县(市)均已建成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其中一级馆12个;建成乡镇(街)综合文化站167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中心)1425个、农家书屋1013个、绿色网吧360个,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和基层文化阵地的全覆盖。三是抓示范性设施的带动,树立文化建设新标杆。各区、县(市)投入近20亿元,集中改扩建了一批中心骨干文体设施。加强乡镇、村基层文化阵地提质改造,先后建成示范性综合文化站78个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90个。

2、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着力激发创建的原动力。始终坚持创建过程靠群众参与,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创建实效请群众检验。一是把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主体。逐级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和工作推进会,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动态报道;在城市主要部位、公共场所和乡镇、社区设置广告、悬挂标语,设立宣传橱窗,向广大市民印发宣传手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创建氛围。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创建宣讲和满意度调查,创建知晓率和支持率均达95%以上。二是让群众成为享受文化的主人。坚持“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年均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10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受益观众达460余万人次。建设市民休闲文化广场20个、社区文化公园50个,文体设施在城市社区的配套率达到100%,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连续三年举办“阳光娱乐、创业兴文”活动,发放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免费消费券16万多张,惠及数百万群众。大力推进的“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活动,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三是使群众成为引导风尚的主角。开展“优秀民间艺人”、“自办文化先进个人”等评选命名活动,倡导扎根基层、献身文化的良好氛围,广泛吸纳和培育基层文化建设的志愿者、带头人。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00余个基层图书馆(室)为分馆,创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总分馆服务模式。以“三湘读书月”系列活动为龙头,广泛开展“市民文化讲堂”、经典诵读等活动,评选“书香家庭”、“书香机关”,电视海选“读书达人”,10万元重奖“读书达人”第一名,热爱读书、终生学习,在长沙蔚成风气。 

3、以人才队伍为支撑,着力增强创建的竞争力。坚持引进、培育和管理三管齐下,大力推进“人才兴文”战略。一是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积极开展“进百所高校、揽万名人才”活动,从全国985、211工程高校吸纳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文化工作队伍。近两年,全市公开招聘公共文化人才33名。目前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达到2名以上,每个村(社区)都有1名财政补贴的管理员,全市专兼职文化专干达1000余人、文化志愿者达20多万。二是多种方式培育人才。通过委托培训、在岗进修、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文化队伍素质。组织文化工作骨干赴国内知名高校脱产进修。组织市直文化机构实行农村定点对口辅导和社区包片辅导。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借力外脑等方式,聘请高校文化艺术专业教师在文化馆、图书馆担任特聘馆员,指导推动节目创作、团队建设和人员培训,2011年培训各级各类文化骨干30000多人次。三是改革驱动使用人才。积极推进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并加强与湖南和光影视公司合作,有效推动了电视湘军影视制作拍摄人员班底的本地化。实施电影放映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组建6大文化产业联盟和4大文化产业集团。

4、以活动品牌为依托,着力扩大创建的影响力。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美誉度。一是坚持鼓励群众办文化,打造千团百佳群文活动品牌。全市1425个行政村和社区,已建有业余团队1090支,基本实现了每个村(社区)建有1支业余文艺团队的目标。精心组织“千支团队百佳评选”活动,举办比赛1万多场,2000多支合唱队伍逾百万市民登台演唱,被群众誉为“自主取材、自我烹制、自己享用”的文化大餐和“永不落幕的舞台”。二是坚持优势资源品牌化,打造文化橘洲品牌。以橘子洲为载体,每周举办音乐焰火晚会,“周末长沙看焰火”成为我市响亮的城市名片;每年举办“长岛人歌”文艺晚会、橘洲音乐节、国际沙滩排球赛等活动,成功打造“文化橘洲”品牌,展示了山水洲城的独特魅力。三是坚持群众文化常态化,创新一地一品文化品牌。坚持因地制宜,组织指导各区县(市)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气息、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群文活动品牌。

三、坚持文化共建,用长效机制保障示范区创建

1、建立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创建办公室。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4次进行专题调研、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区、县(市)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落实了创建经费。市、区(县)、街道(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领导、部门和项目责任的落实。

2、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通过实事下任务、考核排名次、示范树典型等方式和途径,加强考核评价。建立重点创建项目信息月报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定期调度工作,确保建设进度;市政府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对进度不达标、开放管理不到位、服务群众不满意等问题进行通报讲评、限期整改;开展区县(市)交叉互评、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形成竞相赶超、相互比学的创建氛围。

3、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投入近15亿元用于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安排创建工作经费1600万元,各区、县(市)分别设立5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的配套资金。同时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场所、送戏送电影下乡等补助标准,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社会捐助、民办公助等途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依托自有闲置场地、项目资源优势,开展适度经营活动。探索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组织全市文化娱乐场所开展“万名市民进歌厅”活动,举办演出300余场,参与企业近3000家次,受到群众好评、企业拥护和社会关注。

4、建立各方的联动机制。主动邀请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指导,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市人大先后5次调研指导我市的创建工作,市政协开展了创建工作民主评议。整合各级各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探索文化阵地省市共建、市区共建、闲置国有建筑与文化创意和文博事业对接等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推进游泳场馆、羽毛球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