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杭州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8 09:15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8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我们的价值观”构建为核心,以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科学”的学习型城市,使学习成为整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努力使杭州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

一、开设品牌文化讲座,让思绪走进和引领百姓

在杭州,讲座、讲堂是专家学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大众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近年来,一系列公益性、文化类的讲座、讲堂在我市兴起,并逐渐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如以宣传理论为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讲师团”,以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和文化事件为特色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文澜大讲堂”、“市民大讲堂”等。这些讲座、讲堂面向社会大众,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听众群。如今,在杭州听讲座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和文化现象。

建于唐代的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为进一步恢复古代讲学传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2009年起我们在这里开设了“万松讲堂”,每月举行不少于一次的公益讲座,面向全社会“零门槛”开发,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积极参与,不少听众还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听讲座的。通过向社会大众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丰富了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始终坚持“大众、大家、大学”的风格和定位,秉承“人文化育”的宗旨,注重精神引领、人文熏陶。讲堂连续7年举办了254期讲座,期期座无虚席。在杭州图书馆举办的“文澜大讲堂”,则邀请了王蒙、莫言、苏童等大家,与杭州市民“亲密接触”。为扩大讲堂的覆盖面,他们还通过“网络视频微讲堂海选”等平台,全方位打造多种媒体参与的立体传播体系,实现了讲堂进高校园区、进干部网络学院、进杭州市级媒体点播平台。

各类讲座、讲堂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使城市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评说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与听众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使市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洗礼。

二、开放公益文化场馆,让历史走进当代

公益性文化场馆是传播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杭州是一座具有浓厚人文氛围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有110多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居全国前列。如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于谦祠、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先生祠等各具特色。从2003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以吸引社会公众走进历史,让宝贵的历史财富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为了激励广大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71所公益性场馆作为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由财政全额出资,在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的同时,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全市260余所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70多万人次的青少年学生在“第二课堂”接受熏陶和教育。在这些公益性场馆,青少年在不仅可以直接汲取知识营养,也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实践,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一座城市只有给市民群众提供的文化选择足够丰富时,才能让城市的内涵既生动风韵又丰富多彩。杭州公益性文化场馆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使城市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在互动中生动、在开发中丰富。

三、创新基层学习载体,让人文融入社区

杭州高度重视社区、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生活,设计符合他们特地的学习载体,使学习风气、人文关怀渗入到社会基层。

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落脚点之一。近年来,杭州积极创新基层社区学习载体,以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主法治的教育,如举办“邻居节”、西湖读书节,建立“漂流书亭”,创办社区学习网站,建设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等社区学习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活动和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通过学习促进形成彼此理解、和谐友爱的社区文化。杭州图书馆还专门辟出场地,供市民自己设计、自己运用,充分享用自身的创造权、体验权,从而激发出市民的文化热情。

2011年1月,我市发起了“国学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举办国学论坛、讲堂及中华文化吟诵和征文大赛,在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节日开展以“孝”、“尊师”、“感恩”为主题的活动等。倡导社区居民通过学习国学文化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规范言行,实现个人身心愉悦和社区关系和谐,促进社区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道德风尚。

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新问题,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既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稳定,又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情怀。杭州市通过学习从精神上拉近了外来人口与城市的心灵距离。近年来,我市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企业和社区创建了职工书屋、基层职工学校、基层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杭州人文化乐园”,举办以技能、法律、文化、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免费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就地提供学习、文化、娱乐阵地,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品质。

四、开展参与和体验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是让学习真正成为市民的自觉意识、情感需要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杭州创建生活化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把生活、创业、学习和价值构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从而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权益。

杭州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把“我们的价值观”构建作为核心内容,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提炼核心词,在此基础上以信仰、民生、诚信、奉献、关爱、礼仪等为主题词,开展每月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和体验。同时在城市、农村、社区、街道、园区、企业等十七个领域开展构建活动,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推广。

2011年以来,我市还以生活文化学习为主题,充分尊重市民的参与权,积极开展市民体验日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活动过程中,快乐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该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总结提炼了杭州在学习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创意创业、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健身医药、休闲农业、商业贸易、特色产业等12个方面的生活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作为主题学习活动体验的主要内容。如在学习教育方面,提炼了“启迪智慧,升华心灵,求索实践,知行合一”的文化内涵;在科技创新方面,提炼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求实,创新生活”的文化内涵;在生态环保方面,提炼了“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约资源,永续发展”的文化内涵等。在杭州市有关部门、区县(市)、媒体推荐,市民投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产生了80个具有杭州特色生活文化体验点;将80个体验点串珠成链,形成相应的12条杭州生活文化体验线路,邀请广大市民、游客参与体验和交流。

通过组织市民参与生动活泼的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在学习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社会公德、行业道德通过直观的生活感受进入心灵深处,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也增进了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对社会行为引导、社会形态调适和核心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