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昆明市在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9-28 09:17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09-28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存在的问题,整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和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经过推进和努力,初步探索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

一、基本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纵向调查,我们发现:多年来国家、省、市在文化建设中各种专项投入不少,但在最基层,却由于多线投入、各自为政、要求不一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出现“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突出问题,基层和老百姓的意见不小。经横向比较,我们更发现:昆明市、云南省乃至全国,在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教育均等化、卫生均等化都已先行一步,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文化均等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2年1月,昆明市审时而谋、顺时而动,研究出台了《昆明市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昆政发2012〕2号),并配套印发《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系列配套文件。这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由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下简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要做到“六有”,即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创新,从而使昆明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扩大项目,建立规范、可操作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以整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抓手,突出强化文化站和文化室两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载体功能。在整合原有分散开展的长期性或临时性的很多单项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以文化站(室)为实施主体的九项(八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如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文艺骨干培训、农家书屋维护管理使用、组织文艺演出活动等具体项目内容);同时规定以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公共文化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如流动图书馆服务、大型文艺演出、公益性电影放映等项目内容)。以此为基础,各县(市)区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增加和丰富属地的文化服务项目,并明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数量和质量要求,确保文化站(室)可操作、城乡居民可明了、上级部门可监督、实施效果可考核。

(二)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着眼于政府向社会免费提供的各项公益性基本文化服务。昆明市合理统筹整合中央、省、市及县(市)区安排的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财政专项资金,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全力支持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体的面向辖区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昆明市明确要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按照年人均不低于6元的标准安排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的运行经费,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2012年,昆明市各级财政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3873.31万元。除此之外,还单独安排文化站(室)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经费。为避免资金被挪作他用,昆明市明确规定,年人均不低于6元的专项资金只能用于保证基层文化站(室)开展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运行经费,不能用于文化站(室)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资本性支出,也不能用于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三)强化机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有效运转

昆明市提出,年人均不低于6元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要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挂钩,坚持“同级财政资金支撑、上级财政资金奖惩”,促使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资金的增量注入和存量盘活,重点解决乡镇和村级文化服务常年经费不足的根本问题,为基层文化服务活动项目提供稳定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昆明市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进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合理拉开差距。尤其是在基层文化室人员管理中,提出“充分挖掘辖区内人才资源,用人所长,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管理人员”,强调“用人不养人”,形成以工作效果为核心的绩效原则,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夯实考核监督,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为保证城乡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昆明市文广体局、财政局还制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绩效考核办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昆明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考核指标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要求按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与单位、个人评比、个人待遇挂钩,与财政经费拨付挂钩。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实施主体在机构管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都进行细化量分和目标考核,及时跟进专项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同时,此项考核体系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年度动态目标管理考核,极大地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三、工作措施

政策出台讲科学,政策贯彻讲实效。在半年多的实施过程中,昆明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全面推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强化督促检查,把专项督查与常态目督相结合推进工作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推出后,即纳入昆明市委对各县(市)区的年度动态目标督查考核。在实施过程中,政策由市政府制定出台,督查由市委目督办立项,贯彻执行由市文广体局及市财政局推进,细化落实由各县(市)区组织实施,把专项工作变成常态工作扎实开展。从今年2月以来,市政府对昆明市14个县(市)区、5个开发(度假)园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两次专项督查,同时对每月工作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实行“一月一报一通报”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项目实施,狠抓各项关键环节力促惠民效用发挥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实施半年来,督查的重点是资金的落实、县(市、区)配套文件措施的到位及基层文化活动项目开展等重要环节。同时也抓好清理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被挤占,个别文化设施被挪用的个案问题,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态势。半年多来成果初步显现,各县(市、区)的工作亮点纷呈,基层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如昆明市盘龙区就对市级下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进行更详细的细化分解,印发《盘龙区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手册》。把全局干部职工指定挂钩分别担任辖区49个社区(村)的文化指导员,具体负责监督指导记录每个文化室的工作开展,现在其辖区哪个文化站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一翻相应指导员的工作手册就一目了然。昆明市西山区永宁里社区在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工作中,收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和爱好特长,汇总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文化需求建立专门的“文化户口册”,现其“文化户口册”人数过百,组建了3支各具特色的文艺队,文化活动真正深入民心。同样,其它各县(市、区)都出现工作特色与亮点。

(三)强化宣传报道,通过典型引路与新闻监督努力群众满意度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运行关建在基层,目标是惠民。要做到群众参与、群众支持、群众高兴,抓好群众知晓、群众参与和群众满意三项工作十分重要,根本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此,我们在工作实施之初就进行广泛宣传报道,邀请媒体参加监督,实行“一月一曝光”工作机制,注重对先进典型进行报道推介,对落后庸懒进行曝光批评,努力用先进带后进,让后进变先进,以期在全市形成文化惠民的“比学赶超”工作态势,努力为全市城乡群众真正带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天”。

四、初步成效

半年多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贯彻落实真正支持了基层,活跃了一线,得到基层和群众的一致欢迎,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昆明市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保障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机构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半年多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活跃了基层、支持了基层、改善了民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服务,既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又发挥了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心灵的作用,以优秀健康的主流文化促进人民群众情感的交流,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稳的良好氛围,对化解城乡基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均等化

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贫穷落后,都保障其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民生改善,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然而客观而言,这些年来,由于缺乏机制不健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相较而言已很大程度上落后于时代发展与进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这个落后若不能得到及时补足,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更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昆明市通过此次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基层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提供规范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下大力气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逐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向均等化发展。

(三)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极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推出,建立分级负担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大各级财政部门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机构经费的保障水平。特别是明确将基层文化机构开展的业务活动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这就使他们作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真正能承担设施提供、活动组织、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职责职能,促使他们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手段、服务机制,从而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为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基层的文化阵地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基层文化机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激发了基层一线文化专干的积极性和主创性,强化了基层文化服务项目的聚合效应和辐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

五、经验体会

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工作得到基层和群众的一致欢迎,同时也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昆明市的做法有创新又符合实际,可以研究总结经验并适时推广。同时各级领导要求昆明市不断查找不足,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狠抓落实,确保通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构建一种模式,闯出一条路子。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是我们的光荣,同时,更对昆明市深入扎实推进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工作督促。回顾半年多来的工作,我们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我们的工作方向对了,符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是一项文化强基工程,直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国家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还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都需要我们首先把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搞扎实、搞红火。同时,昆明市的“文化昆明”建设,则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面向昆明726万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上半年,国务院专门下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中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省、市的大政方针实现了同频共振。

(二)我们的工作离老百姓近了,符合群众的切身需要

昆明市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整个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有效载体。我们及时注入资金,盘活基层文化阵地,在要求各基层文化站(室)提供标准化服务同时,更要求他们发挥主创性把资金用好用活,打造“一站一室一特色”的品牌,这些措施就是要及时补上社会基层文化建设的短板,把基层文化站室盘活,让老百姓闲暇之余真正能去文化站室看看书、唱唱歌、跳跳舞。群众之间的纠纷少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工作就能真正和群众“心连心”。

(三)我们的工作对症下药,符合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

客观地讲,昆明市、云南省乃至全国,文化建设虽然一直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提高,但真正在财政投入方面,文化工作相较教育、卫生、科技等公益性社会事业而言,确是有所不足。这就导致在基层文化工作的很多事项上,普遍存在着“挂在墙上,停在嘴上”的问题。昆明市正是采用推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方式,强调政府投入,强化基层职责,从而为昆明市文化发展打了“强心针”,树立“主心骨”,使昆明市的精神文化发展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前行、相互辉映。

目前,昆明市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工作已形成以服务为核心、以资金做保障、以机制促动力、以考核抓落实的一套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其既便于群众和各级政府管理监督,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促进文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达到“百姓得实惠,事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效果,是昆明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建设的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