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0:32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8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由黄河环绕,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其中蒙古族18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鄂尔多斯市是中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2011年5月,鄂尔多斯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推动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抓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行了统筹部署。创建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推进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任务

承担创建示范区工作任务后,鄂尔多斯市立即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文化、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广电、体育、人社、编办、工会、妇联及各旗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创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在市文化局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议,形成了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承担创建工作任务后,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从创建原则、建设目标、工作内容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创建规划,市人民政府将创建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旗区,并与各旗区人民政府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逐级落实任务,层层承担责任。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还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规定(暂行)》《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实施方案》《鄂尔多斯市创建示范区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创建示范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督促、检查、总结、研究、部署创建工作,从而使创建工作扎实有力地不断推进,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加大文化投入,改善四级文化网络基础设施

创建示范区过程中,鄂尔多斯不断加大了文化投入,改善了市、旗区、乡(苏木镇)、村(嘎查)四级文化网络的基础设施。2011年,全市投入文化事业发展资金达9.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3.55%。2012年,进一步加大了文化投入,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6亿元,其中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上半年,市财政投入近4000万元,为基层文化馆、站、室购置了第一批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文艺演出灯光音响设备、民族乐器等设备,8月份,市人民政府已将91辆流动文化服务车、60套灯光音响设备、510套民族乐器、510套摄影、摄像器材配送到了基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同时,各旗区也都投入相应的匹配资金,使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目前,全市拥有市级博物馆3座(鄂尔多斯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均为地市级一级馆;8个旗区均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全部为县级三级或三级以上馆;4个旗区新建的博物馆即将投入使用;全市58个苏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每个文化站配备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49个文化站的建筑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907个嘎查村(含社区)均建有文化室,其中400个文化室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00平方米以上;全市建成草原书屋765个,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旗管理支中心9个,成立了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共享服务点36个;结合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实现了嘎查村(社区)单机服务点全覆盖。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室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48小时或56小时以上;全市人均图书达0.5册以上;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人均0.4平方米以上。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建示范区过程中,鄂尔多斯市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是文化服务方面建立阵地与流动相结合的模式。鄂尔多斯市与自治区大多盟市一样,具有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在牧区,有的牧民距离文化站、文化室数十公里或上百公里。为满足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开展文化站、文化室阵地活动的同时,给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站配备流动文化车,把文化送到离牧民最近的地方,让阵地文化服务流动起来,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是文化机制方面建立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由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同时要形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格局。因此,文化部门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各类文化组织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扶持鄂尔多斯农牧区出现的“文化独贵龙”等自发文化组织,把家庭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三是文化活动方面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在市、旗区每年举办那达慕、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在苏木乡镇、嘎查村文化站和文化室经常集中举办导向型文化活动。同时,为了弥补集中文化活动的空间,大力提倡、扶持各类民间文化组织和家庭文化户举办的分散性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家庭那达慕、敖包盛会等,最大限度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文化供给方面建立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模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由专业文化部门提供的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社会业余文化组织创作健康向上、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充实供给。特别是文艺演出,由各专业文艺团体承担外,充分发挥全市170多个业余文艺队的生力军作用,形成多主体的文化供给格局。

五是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建立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以文化服务为主,同时,要积极发挥文化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技术、启迪民智、提高素质的功能,使文化阵地不仅成为文化活动的场所,也要成为党、团和妇女组织的活动阵地,传播科学技术的学校。

六是文化投入方面建立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活动经费、专职人员费用等要由公共财政承担。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体制、多渠道投入的机制。政府对民间各项活动及文化设施给予资金补贴,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或补充部分。

四、注重制度设计研究,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鄂尔多斯市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注重了制度设计研究。按照《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实施方案》,组织从事文化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成立了制度设计研究小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确定研究重点,布置研究课题,积极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13项课题研究,制度设计5项,为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

对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了各项主要指标的建设任务。鄂尔多斯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平衡;三是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还显得薄弱,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鄂尔多斯市正在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弥补薄弱环节,确保如期圆满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