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1:07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8

 

我市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牡丹江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牡丹江”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上升到全市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抓推进,有效抓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市创建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率达到90%以上,市城区和各县(市)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覆盖率达到92%以上,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基本接近创建标准。在今年年初国家督导组阶段性督导验收25项指标中,我市优、良级项目占比达92%,获得国家督导组高度评价。具体作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

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市纪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政府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并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创建办公室主任,强力推进落实;制定《牡丹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下发《关于加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联络、经费管理、督导检查和信息报送等进行规范。将创建工作列为全市 “十项重点推进工作”有关内容,出台专项方案,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体系和重点督办的利民实事之中,由市长亲自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并先后下发《创建任务分解表》和《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落实职责任务,明确时限要求,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也层层签订责任状,级级抓落实、抓推进,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创”的浓厚氛围。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工程取得成效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总体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着重提高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水平和覆盖程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100%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有率达到100%,村级文化活动室建有率达到80%,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有率达到75%。坚持动态推进和“销单”推进工作机制,在创建办公室设置创建任务动态展示板,将各创建单位设施场所建设情况形成网络图,达标一处,验收一处,标注一处,动态管理,目前已验收挂牌的单位共计580家,并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数据库,实现所有信息均可在电脑上查阅。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创意策划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标识,开展统一标识、统一标牌、统一制度“三统一”工作,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设施硬件水平,我市还投资1.2亿元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牡丹江大剧院)项目,目前基础部分已经完工,投资2600万元的新华剧场改造项目今年可投入使用,新建地志博物馆项目已完成立项工作并开工建设,为有效破解四城区没有文化馆的问题,在去年建成西安区文化馆的基础上,今年下力对东安区、爱民区、阳明区文化馆进行改扩建,目前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开展联合督办检查,强化各项任务落实力度,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与宣传、督办、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检组10余次深入各县(市)区督导检查工作,提高了各方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提升

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为导向,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服务供给格局。积极履行政府保障公众“均等、公益”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深入开展“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牡丹江百姓文化季”活动,为基层群众送演出、送文化500多场次,惠及基层群众90余万人次;在军营、村屯(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设立图书流动站50多个、辅导基地30余个;2011年10月1日,我市全面启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坚持“一个传统节日一台文艺演出,一个重大庆典一组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晚会、元宵节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文化活动,并先后举行了“同一首歌”走进牡丹江、“激情广场大家唱”、“龙腾盛世”2012龙舟大赛文化、民俗表演、全国春节电视文艺晚会评选暨颁奖晚会和“与世界同行”国际石油钻采装备展览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节日生活。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开展了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庆五一“为劳动者放歌”农民工专场文艺演出,关注弱势群体的 “同在蓝天下”爱心助残日专场演出,关注少儿文化生活的“少儿阅读大世界”品牌活动等,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同时,我们还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总分馆制等服务项目建设,并已在海林市设立了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不断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四是营造浓厚的群众共建共享氛围

坚持文化“供给”与文化“自给”并重,通过培育一批文化骨干,带动一批文化团体,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全面繁荣。实施“基层文化能人培育工程”和“千村(社区)百镇(街道)”群众文化团体建设活动,按照先普及后提高原则,建立了全市基层文化能人数据库,并组织各级文化馆、文化站对基层文化能人进行文化技能、传习技巧、团队组织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培训。目前,全市文化能人达到近1000人,文化骨干870人,文化团体103支。通过以文化骨干带动文化团体,以文化团体辐射和带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组织开展“舞动全城”和“万众放歌”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市群众艺术馆和各级文化馆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辅导和选拔,将经过层层选拔的队伍和节目统一安排到市文化广场进行比赛和展演,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觉性,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在全市有效形成了“争着演、比着上”的良好文化氛围。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民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在文化广场举办了“创建宣传日”活动,辟建示范区创建网站专栏等专题宣传方式,营造各方关注、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的有利氛围。注重对外宣传,在《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黑龙江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达到19篇,创作生产的现代评剧《王彦生》9月12日在北京武警指挥学院展演,同时,举办了示范区创建成果展,播放了反映示范区建设成果的专题片《 示范之路》,受到了专家、评委和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海林市横道河镇正南村的文化大院农民文化活动经验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中作为典型予以推广。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市上下 “关注创建、参与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是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我们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深化创建层次、提高示范水平重要任务的内容,做到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推动。确定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动力机制研究”的制度设计课题,成立了由政府研究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和院校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小组,先后两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5次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摸底,目前,已经完成了制度设计调研报告,具体实施意见已经形成。另外,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咨询、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图书馆总分馆制等系列制度的制定工作。下发《关于开展制度研究设计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县(市)区、市文化直属单位围绕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对群众自办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等26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为在全市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制度体系奠定了较好基础。

六是人才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我们出台了《关于组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通知》,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进行了明确和落实, 县(市)区协调编委出文件,落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问题,现所有乡镇文化站均有2名以上事业编制文化工作人员,90%的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同时,依托牡丹江高校资源,组建志愿者队伍,化解基层文化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问题。目前,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达到1000余人,并做到了六有:有常设的领导机构、有统一的标识、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志愿者情况档案、有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有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

在创建工作开展的一年多来,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诸如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设备配备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的存在,在下一步工作工作中,我们将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的抓落实。认真按照国家验收标准,以动态推进和“销单”制为抓手,成立9个专题工作组,利用一个组包扶一个县(市)区、承担一项重点创建任务的形式,建立创建工作“面”、“线”立体推进机制。

二是坚定不移的完善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村屯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建设,补齐创建短板,确保基层文化活动场所“铺满盖严”、全面达标。

三是坚定不移的保障服务供给。在继续组织好文化下基层活动的同时,积极实行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满足群众需求。

四是坚定不移的做好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基层“文化能人培育”工程和“千村(社区)百镇(街道)”群众文化团体建设活动,加大基层文化骨干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充满生机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五是坚定不移的完成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制度设计各项后续工作,尽快形成制度文本,完善政策体系。

六是坚定不移的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好文化部搭建的宣传平台,加强信息报送和对外宣传;开展宣传战役,组织各县(市)区同步开展密集宣传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全市掀起创建工作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