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上海市徐汇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1:08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8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面积54.76平方公里,区内辖12个街道1个镇,设30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08.5万。徐汇历史悠久,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电影、唱片、藏书、高等教育和海派文化的发祥地。辖区内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179处,名人故居83处,上海市80%的文化单位和专业文艺院团汇聚于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为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

徐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2011年底区第九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全区之力建设独具魅力一流文化强区”的目标;今年初,区十五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制定实施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月25日,召开了徐汇区建设一流文化强区推进大会,区域内市属单位、企事业100余家单位参加会议,会推出了《徐汇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徐汇初步建设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体现海派文化特色、公共文化繁荣、文化创新集聚的独具魅力的一流文化强区,并率先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此,徐汇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徐汇区文化发展领导小组。确保财政投入,做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每年增幅高于区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经费免费开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1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04.65亿元,增幅为7.5%,文化建设投入1.49亿元,增幅21.18%;预计2012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7.92%,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为8.10%。“十二五”期间,徐汇区还设立了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拨付1亿元、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支持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资金内不包含基础建设和预算单位年度项目)。这不仅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了制度和经费的保障,更为公共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期督导以后,我区的创建工作主要围绕创建规划的实施以及结合中期检查督导组的意见和建议,着力于资源整合和效益放大,着力于服务优化和能力提升,着力于品牌打造和机制创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供给服务载体多元,打造品牌均衡发展 

徐汇区着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化,着力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权益,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受益面,用多元模式打造文化品牌,努力实现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向多元文化服务的辐射效应。

1、“三网”、“三多”交叉联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健全公共文化配送网络,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核心,上靠市级五个东方配送系统,下联各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三网”联动格局。仅在今年1-8月份,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3,440场,同比增长3.2%,169.24万人次参加。

开展“文化六进”活动(即文化进工地、军营、校园、园区、敬老院、商圈),做到服务对象多层次。重点做好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通过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加强面向特殊人群的文化关怀。今年暑期,联合区域内土山湾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旧居等14个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徐汇学子展馆行”活动,吸引徐汇中小学生20000余人参加;上半年“电影进工地”活动已播放电影62场,比去年同期增加8场;今年“星光书社”盲人“听”电影活动2场,100人次参加;关爱“农二代”,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艺才能的引导,上半年开设首期免费培训班,培训农民工子女达100多人;还为上海市青浦监狱、上海市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共建单位送书2500册。

进一步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楼宇文化、军旅文化、外来务工者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形成服务领域多方位。依托连续举办14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形成“节中节”文化交流模式,相继开展了徐汇区白领文化艺术节、漕河泾开发区园区文体艺术节、外籍人士文化艺术节、上海农民工文化艺术节。并与区教育、旅游、纪检、商业等部门联动推进社区教育学习节、上海市旅游节、廉政文化艺术节、徐家汇商圈购物节等节庆文化活动。

通过文化与宣传、统战、科普、司法、部队、纪检等领域的结合,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内涵,构建服务平台多路径。徐汇区从创新文化平台入手,构建文化活动多元化载体,如2012年相继举办“五进社区五到家”活动、“龙华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徐汇区夏季文化大篷车进社区巡演、2012“舞动风尚”暑期青少年舞蹈大赛、“七夕鹊桥 相约你我”徐汇区“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以及“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文化触角广泛延伸,文化建设均衡发展。

2、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以点带面促进均衡发展 

一是努力推进新品、优品、精品“三品”文化品牌战略。每年投入相当的资金保障群文创作。2012年,在上海市“新人新作”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得五项大奖,其中根据徐汇区历史名人黄道婆的故事改编的原创歌曲《衣被天下》获得明年群星奖参赛资格,今年还有6首沪语童谣作品在第三届上海市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特等奖。一大批具有海派文化特色和徐汇元素的优秀原创作品活跃在徐汇社区的各个舞台。

二是着力塑造徐汇特色文化品牌。在连续举办十四年的“徐汇区社区文化艺术节”,诞生八年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举办七年的“美丽生活?精彩徐汇”群文“七大赛事”等大众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着力塑造国际文化品牌。在浦江沿岸、中心城区仅存的滨水区域高起点规划公共文化开放空间,积极引入“东方梦工厂”、TVB、英皇影视等海内外优质影视娱乐媒体资源,筹备举办“上海西岸音乐节”和“西岸双年展”等高端时尚潮流品牌活动。如“上海西岸音乐节”结合旧工厂、旧厂房的遗迹,展现后工业风格的舞台设计,邀请15组本土原创、港台歌手、欧美大牌的歌手阵容,打造时尚潮流音乐品牌。“城市建筑与雕塑当代艺术双年展”将邀请全球顶级建筑师和当代艺术家在滨江开放空间打造最大的“户外美术馆”,为市民艺术鉴赏和普及教育搭建平台。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交流。2012年8月,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帮扶工作要求,赴新疆喀什开展“上海徐汇·新疆喀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建交流工作”,促进了两地公共文化的交流合作。今年6月,为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分别在上海和釜山上演了汇集中韩两国艺术家的交流演出,素有“中国第一社区交响乐团”的徐汇大众乐团赴韩国釜山演出,韩国Grand剧团在徐家汇社区上演2场传统歌剧《春春》。此外,委内瑞拉歌舞团、意大利GEN ROSSO(红新青)国际表演艺术团来社区举办了“四重奏音乐专场”演出和“伸出友谊之手”和平演唱会,演员与观众形成了热烈的互动。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文化民生与权益有效保障 

一是公共服务窗口延长开放时间。根据示范区中期检查督导组的建议,按照《本市政府工作部门公共服务部窗口延长服务时间进一步方便市民办事的实施方案(试行)》精神,区政府提出了服务窗口实行错时开放,延长开放时间的要求,制定了《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长服务时间实施方案(试行)》,明确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70小时。目前我区13个社区文化中心平均每周开放时间74.1小时,大大高于上海市规定的56小时。本着便民利民,对一些服务量大、深受居民欢迎的服务窗口,比如图书馆、健身房、排练厅等,实行提早开放、延迟闭馆、错时开放等措施,延长了开放时间,提高了服务的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

二是推进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在对现有藏书结构、分布进一步科学设置的基础上,把2012年实现年新增30万册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确保实现人均藏书达1.2册以上。

三是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水、电、煤收费和税收减免。经积极争取,市文广局联合市发改委、市电力公司已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水电煤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有望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常服务发生的由城市管网供应的水、电、燃气费用,享有同类公办机构或民用缴费同等待遇,节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成本。

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协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运作、借鉴市场机制的公益服务模式,加强区域文化建设统筹,重点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公共文化事业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繁荣局面。

1、加强与市属院团合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深度 

2012年,为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市属院团、院校的合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走访,召开专题性会议,建立常态性的联络员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以项目深度合作开发及项目资助等形式将市、区级资源整合落到实处。

一是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区文化局、相关街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改造具有70多年历史的上海电影院,成为公益性话剧实验剧场,满足市民对于欣赏实验话剧的渴望,也解决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表演与场地不足的矛盾。

二是与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院团等市属院团合作,设立“上海戏曲名家名流会”,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个国有电影院衡山电影院推出“戏曲演出季”活动,由浙江越剧艺术团体、天津京剧艺术院团等戏曲名家名流表演传统民粹曲目,让市民在花园式影院剧场中欣赏到低价位、高品质的名家名段的精彩表演。

三是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在拓展与上海音乐学院连续举行8年之久“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基础上,每年10月份共同举办“当代音乐周”,让市民走进高水平的音乐殿堂,领略国际水准的音乐演出及艺术讲座。

四是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在新落成的10000平米电影博物馆开展合作办展及门票购买等互利互惠合作,让徐汇区百万市民走进电影博物馆。

五是与上海芭蕾舞团合作,合作投资创排芭蕾舞剧目,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2、借力民间资本运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广度 

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及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公共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如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引进了一批眼光独到、资金雄厚、善于经营的民间资本,修建一批美术馆、博物馆、剧场、演艺广场、演艺中心等文化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启动的有“龙当代美术馆”和“余德耀美术馆”。“龙当代美术馆”以原北漂码头构筑物“煤烟斗”为原型,保留工业文明遗址的特征,收藏著名当代艺术品收藏家刘益谦的中国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和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余德耀美术馆” 位于原滨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由印尼华人收藏家余德耀及其基金会投资,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龙华机场“跑道公园”将中国民航历史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再现民航历史记忆、寄托国人飞天梦想的文化场所。紧接着,还将与民生银行合作打造“民生现代美术馆”,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更多的美术馆、秀场剧场、水边的阿芙蒂娜剧场、油罐演艺中心等户外文化活动平台。

3、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构建社会化参与机制。成立服务机构,理顺文化社团审核、准入、变更的管理流程,构建新型文化政社合作关系,形成政府与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成果契约化、合作方式多元化、依法管理与自律诚信规范化“三化要求”合作新模式。制定和完善了《徐汇区关于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国办文化机构和文化类民非组织、社团对接帮扶机制,免费为文艺团队社团提供场地、等帮助辅导,民非社团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待遇,鼓励民办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区文化馆在馆内辟出场地打造“汇文苑·徐汇区社会团体、民非企业共建共享活动基地”。其运作模式为,基地为区域内社会团体和民非单位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社会组织则充分利用其艺术人才资源,每周为社区群众免费开展2至3次艺术讲座及演出活动。还对照《上海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分别为徐汇区心音儿童合唱团、上海安可艺术团进行了上海市首批社会组织4A和3A级等级预评估,促进社团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更加规范。

    二是加大扶持经费投入。加大原创剧目、社区演出、出国交流等三个方面支持力度,构建多渠道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扶持,社团反哺,百姓得实惠”的共赢局面。每年在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今年已支持徐汇燕萍京剧团创编多媒体京剧《涅槃之夜》50万元,支持文慧沪剧团创作新戏《断线风筝》和进社区演出20万元,还支持蓉蓉艺术团、大众交响乐团、徐汇区摄影协会等文化类社团共计105万元以上。

三是社会力量办文化成绩斐然。通过扶持鼓励政策、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创新的运作方式使徐汇区社会力量办文化呈现出繁荣局面,一大批文化产品和成果走出徐汇区,迈向全国,走向世界。5月,在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活动期间,徐汇燕萍京剧团的原创京剧《涅之夜》、《黄道婆传奇》等赴京演出,获得成功,引起京城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央视戏曲采风栏目专门进行了跟踪采访,《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年内该团还将应邀赴港演出。7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中国北京世界合唱峰会上,来自最基层的社区文艺团队——徐家汇社区心语女子合唱团获得金奖。

三、创新文化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文化工作能力 

徐汇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始终把坚持制度创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1、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提高文化资源的统筹力 

为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理念,增强统筹党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统筹区属资源和区域资源能力,以党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单位自身发展,徐汇区正积极筹备成立区域党建工作促进会,区域内200多家单位入会,在区域单位相互之间搭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对话交流与协作共建平台。文化局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影集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区域文化单位实施文化共建,按照“为民服务,惠及百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双向,合作共赢”的共建原则,围绕四大目标共育徐汇区先进文化。

一是共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共建、合作等形式争取区域单位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采取项目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区域单位专业化文化产品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途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运行体制机制,实现公共文化建设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崭新格局,合力推进徐汇区率先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二是联手打造徐汇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聚焦区域文化特色,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创意人才,着力打造和深化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西岸音乐节”、“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等大型文化节事、展览、交易会等,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文化活动品牌。

三是协调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以上海电影广场、国粹苑—上海京剧院、国粹苑—朵云轩文化艺术中心、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为主体,加大项目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筑牢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是着力构建文化人才发展高地。建立健全鼓励市属文化单位人才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采取聘任制、签约制、项目合作制、兼职等形式,吸引专业艺术工作者为我所用。引进和鼓励一批在文艺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家成立名家工作室,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提高文化专业水平。鼓励和吸引专业艺术工作者担任社区文艺辅导员,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2、完善文化机构日常运营管理,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 

形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法人主体地位,提升中心运行服务水平。2011年,在1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对尚未办理法人主体资格登记的徐家汇、天平、长桥、康健、虹梅、凌云、漕河泾等7家办理了民非登记。完善了以管委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发挥了有效的协调、监督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3、构建考核评估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满意度 

作为示范区创建承担的调研课题,《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的核心工作已经完成。课题主要是对公共文化机构(徐汇区1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重大文化项目(徐家汇星期音乐会)等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课题结果提示,几乎在所有方面的评价上,都得到了受访者高度的肯定。下半年,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在本市其他区县点和徐汇区范围内对课题结果进行全面预评估工作。同时,结合区政风行风建设,委托第三方零点调查公司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考核”内容进行指标细化,作为区委《2012地区系统绩效考核方案》的重要内容,大力探索和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用好群众满意度的抓手功能,促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和运行能力。

四、打造“智慧文化”平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 

徐汇区以“智慧文化”为抓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探索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供”、“需”对接的矛盾,提升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项目于今年1月被正式列为国务院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重点调研课题。项目平台于5月30日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在辖区内的7个街道(镇)、漕河泾开发区、美罗城、上师大、驻区部队安装信息化终端设备229套,居民办卡累计4053张,完成调查问卷468份,发布了200多场活动信息,实现赠票预约11场1000余人次受益,社区居民踊跃办卡预约沪剧名家茅善玉精典沪剧《董梅卿》、张军新昆曲《水磨新调》等剧目。

1、“3+3”构建组成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 

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由“3+3”,即三个部分和三个板块组成,实现调研统计、信息查询和预约反馈三大主要功能。三个部分指一个七寸屏(多媒体智能互动终端)、一张公益卡(智能IC卡、一个管理平台(智慧文化数据中心)。三个板块指印象徐汇——充分展现徐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徐汇“曾经的荣耀”;魅力徐汇——围绕国内一流文化强区的目标,提供徐汇现有的文化设施和活动情况;创意徐汇——展现徐汇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美好蓝图。三大功能是需求调研及快速、有效的统计功能,文化信息便捷查询功能,文化场所、文化产品预约、反馈功能。

2、“1+5”机制全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搭建起“1+5”(即一个机构和五项制度)制度体系,为信息化长效建设提供保障。成立一个组织机构是今年4月,正式成立文化局文化服务信息化办公室,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五项制度是信息化资金保障制度、区域文化单位联络制度、终端和持卡用户培训制度、例会制度、积分兑换奖励制度.

3、四项实践结果初显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是实现“供”、“需”对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往存在政府盲目供给,百姓被动参与和文化产品“供”不对路的情况。依托平台,居民通过“触摸点击”进行选择,完成文化需求的反馈,政府得以详细和准确了解百姓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活动评价和预约情况的统计,便于对活动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得文化产品的提供逐步符合百姓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率,真正实现“供”、“需”对接。

二是实名制信息登记,有效提升区域文化管理精细程度。此信息平台采用实体身份认证模式,掌握每位参与调研、预约和反馈用户的细化信息,包括具体的年龄段、职业背景、生活区域乃至兴趣爱好和日常习惯。细分用户便于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对用户终端的动态掌握,使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信息透明度。通过项目建设,充分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为区域内的资源联动共享,实现共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下阶段,将融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IT技术以及三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通信网)融合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通过多媒体信息终端(小区电子显示屏)、WEB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样化的信息送达途径,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居民文化活动参与度,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为政府提供文化信息参考、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文化信息交流。将徐汇区公共文化信息发布平台打造成为一个有特色、全方位、充分互动的文化宣传平台和高地,达到国内公共文化覆盖受众、覆盖途径领先的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与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工作,也是提升城市魅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为纽带凝聚全区力量,为徐汇的区域建设发挥作用,为徐汇的转型发展探索新路,率先建成独具魅力的一流文化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