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1:0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8

 

2011年6月,我市顺利申报成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全省唯一的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我们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指导和支持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今年9月份,我市对各县区、各创建主体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了督查预验收,从督查情况来看,我市各已基本完成示范区创建各项指标任务现将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任务派单、调度通报、督查考核等制度,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人头化。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出台了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及《实施意见》、《宣传方案》。坚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城市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保障”。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树立“全域马鞍山”理念,以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流动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补充,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投资10亿元的博物馆、新图书馆、大剧院已投入使用,投资5.4亿元的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儿活动中心新“三馆”主体工程竣工将于年内投入使用,投资3.5亿元的市体育会展中心将于明年完工。县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三县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其中花山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雨山区文化馆和金家庄区文化馆为国家二级馆,金家庄区图书馆为国家二级馆)。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全域覆盖,全市35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建成,面积均达500平方米以上,其中太白镇综合文化站占地13337平方米,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全省领先,全市47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面建成,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

三是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平台,常年不断地开展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连续23年举办李白诗歌节,年年有主题,年年有创新。连续26 年举办“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服务)奖。丰富活跃基层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社区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构建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艺术平台。培育群众文化队伍,全市213个群众文化队伍活跃在近30个文化广场。注重农村文化发展,连续多年开展民俗表演、民歌大赛及农民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发展了民俗表演、龙舟表演、戏剧、书画、健身等20多个农村文艺体育团体,农民文艺体育骨干达1000多人。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金家庄区“映山红艺术团”被中央电视台誉为“绽放在民间文艺团体中的一枝奇葩”。

主要进展

我市目前已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指标体系,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五大探索。

1、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学校文体场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新思路。将学校文体场馆对公众开放工作纳入社会文化建设,推进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实现学校文体场馆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是积极探索打破条块分割,共建共享文化资源的新举措。对市级各骨干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公益性、便利性原则,打破部门界限,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委托专业团队管理等社会化管理模式,发挥了公共文化资源最大效益。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大型骨干文化设施对农村(社区)基层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文化援助新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2、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一是探索满足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内容。市级各文化场馆均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建立了相应的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等流动文化服务机制,市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保障流动服务活动开展。

二是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形式。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制定下发了《公益性文艺演出配送服务试行办法》,将行政性下基层演出变为市场性项目采购,将文化下农村、下社区、下企业、进校园、进军营集中整合扩大为文化惠民项目。

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渠道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让利于民等方式,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惠及群众,服务群众,以新的理念激发了文化活力。

1、探索城际公共文化合作交流模式

    加强区域公共文化合作交流,不断创新合作交流模式,推动区域文化合作向一体化、同城化方向深入发展。

一是推动宁马一体化。2011年12月15日,在马鞍山市与南京市签署了《2012年宁马一体化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马鞍山市文化委员会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签署了《南京市、马鞍山市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细化合作交流的项目,加快与南京一体化步伐,探索跨省际、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资源跨省际、跨地区共享。

马鞍山市图书馆与南京市金陵图书馆在读者相互认证、数字资源共享、联合目录查询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搭建了南京都市圈图书馆服务平台。

二是推动马芜同城化。2011年,我市与芜湖市签署了《马鞍山市、芜湖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加强包含文化发展在内的公共事业等八个方面同城化合作意见。

    4、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

    以市图书馆信息化系统为龙头,以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支撑,完善基层数字化网络布局,将数字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构建了全省领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

一是市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并创造了省内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功能建设全面性第一、RFID无线射频技术投入图书馆使用第一家、自助图书馆设备使用第一家等全省多项第一,在全国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二是全面启动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选择9个中心社区、特色街道配备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设备,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全覆盖。

四是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合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建立文化信息服务平台。2011年在市文化馆、当涂县太白镇、新市镇电子阅览室开通试点,2012年在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逐步推广。

5、探索制定设计与实践创新联动机制。

    我市制度设计主要研究课题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制定了《马鞍山市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与管理规划》,形成了《马鞍山市文化志愿者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马鞍山市文化指导员管理办法(草案》等。在加强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推动实践探索,市级文化场馆均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三个城区已分别组建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和服务总队,协会挂靠市文化馆

、创建下步打算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拓创新、大胆探索,针对不足,强力整改和提升力争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探索与示范在公共文化数字建设上探索与示范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上探索与示范在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上探索与示范,绝不辜负文化部、财政部的信任和支持,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