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广东省东莞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9 08:5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9

 

自文化部、财政部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内在要求,在市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要力争顺利完成创建任务。一年多来,在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的关心和支持下,东莞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认真谋划,创新思路,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我市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市镇两级财政投入1.16亿元实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以村(社区)为重点,大力开展软硬件设施建设,着力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1公里”,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一、 全面梳理,创建目标更加明确

2011年,我市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统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投入了5亿多元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出设施网络化、活动品牌化、模式创新化、管理制度化的特点。今年是我市创建示范区的关键之年,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成为做好创建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是及时总结阶段创建工作,切实增强规划执行力。我们始终坚持以市政府出台的创建规划为指引,围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三个方面的创建指标,分步推进创建工作。为了确保创建取得实效、惠及民生,今年年初,我们对2011年的创建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真对照指标体系,总结经验、查摆不足。今年3月,我们召开了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对下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会上,副市长喻丽君代表市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了《2012年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任务责任书》,进一步凝心聚力,强化了创建规划的执行力。

二是积极落实中期督导意见,深入开展查漏补缺。今年4月,文化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李洪峰率领第十督查组莅临我市督查示范区创建工作。在25项督查指标中,我市达到优秀标准的有21项,占84%;达到良好标准的有4项,占16%;优良率达到100%。督查结束后,我市及时传达贯彻督查组的反馈意见和李洪峰纪检组长、于群司长的讲话精神,围绕解决好关于社会力量进入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关于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效益问题,以及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满意度的评价问题,深入推进创建工作。针对督查中被评为“良好”的4项指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力争在创建验收前达到“优秀”标准。

二、重点突破,创建瓶颈有效解决

村(社区)处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后1公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到达百姓身边,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惠民,关键在村和社区。由于历史原因,村(社区)成为我国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市创建工作的瓶颈。为此,我们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大力完善我市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建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2011年,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192个村(社区)中按照统一标准建成了一批文体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设施,新建设施总面积达86万平方米,新增藏书约60万册,实现了村一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同时,通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开展了“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万场,受益群众达到600多万人次。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增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身“造血”能力,今年,我们为558个村(社区)各聘任了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配置2名以上兼职的文化志愿者。文化管理员实行“村用、镇聘镇管、市指导培训”的管理模式,人员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镇村统筹解决每人每年不少于2万元。558名文化管理员平均年龄在25-35岁之间,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的245人,占44%。文化志愿者由新成立的市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镇(街)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我市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扶持奖励。 

二是提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组建专兼结合的村(社区)文化服务队伍为契机,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制定了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管理规范,明确了服务内容、开放时间、工作职责。同时,我们完善了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从8月中旬到9月中旬,以集中培训和分片区培训两种方式,举办了8期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专题培训班。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在培训中加强对学员的考勤、考核。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束后,由市镇文化部门颁发结业证书,作为其从业资质和年度考核、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心人、知心人,在日常工作中想干事、能干事。

目前,我市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已经全部到位。除了开展日常工作,我们还积极利用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来自基层、熟悉身边群众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和意见反馈,针对群众所需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随着这最后一块短板得到补强,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运作更为高效,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深入推进,创建进程全面加快

我们切实围绕创建指标要求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连续两年将创建示范区的相关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中。今年以来,我们还积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实现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这是创建示范区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我们今年将设立市级管理中心,在26个镇(街)、366个村(社区)高标准开展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逐步构建起市、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以中心统筹、分级管理、统一标识、协同服务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公益上网和数字阅读服务。

二是着力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今年,我们大力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计划,建立健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东莞文化惠民网,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影剧院等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文化服务。同时,加快建设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完善e读卡设计,开发手机学习功能,充实各类数字学习资源,为全体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

三是着力实施人均藏书增长计划。按照示范区创建标准,我市人均藏书要达到1册以上。为此,今年我们加大图书采购力度,确保新增34.4万册图馆藏书。其中,东莞图书馆新增12万册,32个镇(街)图书馆各新增7000册。同时,大力推动市、镇、村三级图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采取通借通还、流动配送等方式,切实提升图书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创新发展,创建内涵不断深化

我们充分以创建为抓手,着力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举全市之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一是启动示范镇、村创建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我们参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指标体系、考评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启动了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住宅小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从今年开始,以2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市分3批开展创建,计划每批评选出6个示范镇(街)、64个示范村(社区、住宅小区)、96个示范企业。力争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从基本、均等向优质、便利发展。示范镇、村、企业创建工作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同时,我们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创建资格评审办法、创建验收评审办法、创建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开展。

二是开展全民掌上阅读活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途径。为了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完善城市数字阅读体系建设,打造学习型城市,今年,我市依托手机网上阅读资源和平台,启动了“新东莞·新阅读”全民掌上阅读活动。活动采用“市民购书、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的方式,把农民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每月向100万名参与者各提供1000册精心编排的数字图书,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阅读盛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是办好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04年我市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将图书馆建设作为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通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事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道路。今年,我们将以承办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为契机,大力推动我市图书馆事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年会的宣传推广、招商招展、主体活动筹备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在文化部举办了两场新闻发布会。我们还计划结合年会,策划举办2012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评选,增进社会各界对图书馆事业的了解,推动我市图书馆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四是开展群众文化进京展演,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影响。本月17日,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京联合大学建筑工地举行了 “梦在东莞”——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东莞专场)我们认真策划内容、精心编排节目、注重原创、突出特色、彰显品位,“梦在东莞”为主题,以农民工文化为主要素材,以东莞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宏伟巨变为背景,结合我市示范区创建,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艺术表演形式,展示了农民工与东莞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互动,诠释了东莞城市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魅力。在演出现场,我们同时举行了创建示范区图片展,集中展现了我市开展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不仅邀请了1000多位建筑工地农民工现场观看,还邀请了众多中央、地方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开展了覆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的立体宣传,有效地扩大了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五、立足长远,创建步伐永不停止

目前,距离创建示范区验收仅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将在狠抓达标,确保顺利完成创建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长效化的路径和方法,力争为我国同类地区和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一是加快制度设计研究进度,尽快形成指导实践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是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和难点而开展的。我们要继续加快课题研究进度,尽快将制度设计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和实践之间形成互动,形成文件和新的举措,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二是积极探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主导地位的同时,结合我市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特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骨干作用,在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方面开展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引导机制,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研究,根据需求和满意度,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对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应加强指导、管理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