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甘肃省金昌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9 09:3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9

 

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文化兴市、创建惠民”为主题,结合“五城联创”工作,狠抓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服务供给、组织支撑、服务保障、服务评估等五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创建方式,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创建示范区进展情况

一)举全市之力,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动员全民参与,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组织机构全覆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市政府分管领导、企业领导任副总指挥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建立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先后多次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定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成立了创建组织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落实、部门联动共创的工作格局。二是创建任务全覆盖。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把创建工作作为金昌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对照西部创建标准,制定了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及宣传方案、制度设计研究方案等文件和示范区创建任务推进表,将设施网络体系、供给体系、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和评估体系建设细化为30个大项、200个小项的具体任务,确定了十分钟(800米)文化服务圈、区域文化资源统筹与共享等创建特色指标和内容,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及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建工作。三是舆论宣传全覆盖。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采取专家讲座、开辟专栏、短信飞播、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等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进行深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现了宣传工作市级媒体全覆盖。目前,高速公路出入口、飞机场入口、城市繁华地段等显要位置都设立了大型灯箱广告、滚动广告机,制作了宣传标语150多条(幅);在金昌日报开辟专栏累计登载各类创建报道200余条;向农民群众发放宣传挂历7万多份;向城镇社区居民发放宣传手册2000多份、宣传材料30多万份、编发示范区创建短信600多万条。《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省内外新闻媒体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同时,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骊文化”国际旅游研讨会,骊文化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建立覆盖城乡公共文化“四级”网络。按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标准,大力实施“四级”网络建设为重心的文化惠民工程,市上拆除市政协办公大楼新建博物馆,永昌县拆除县政府大楼新建县上“三馆”,拆除县委门前设施新建人民文化广场,金昌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达到8.85亿元,目前金昌大剧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传媒中心、永昌县“三馆”、金川区“两馆”、7个未达标的乡镇文化站已全部动工建设,金昌大剧院主体已封顶,所有项目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金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可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将彻底改变金昌文化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实现申报时给文化部的承诺。

(三)坚持文化惠民,建立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以“城乡均等、区域均等、身份均等”为核心,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保广大群众享受均等、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是公共文化单位全面推行免费开放服务。制定出台了“五馆一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对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具体措施等事项进行了细化,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免费开放,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周免费开放时间均在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均在56小时以上。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公益性展览展示、科普教育、辅导讲座、业务培训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服务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图书馆、走进文化馆、走进综合文化站,共享文化惠民成果。二是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免费开放。积极协调金川公司出台支持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支持意见,其所属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工团、文化活动中心等向社会实行部分或全部免费开放。市财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免费开放领域,使市妇联、教育、团委、工会、科协等部门所属的文化中心、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全民参与”的原则,每年坚持举办“广场文化月”、“迎新春灯展”和春节文艺晚会,大力开展广场文化、职工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创建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流动图书活动、“书画进万家”、文化下乡、少儿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艺术节、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举办“金昌之春”书画摄影系列展、河西五市书画作品展、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宝鸡市书画作品展、全省“非遗”图片巡回展,完成“进农村、入社区”文艺巡演100多场,电影“五进”活动800多场,参与群众达30万多人(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县、区还组织开展了农民书画展、首届四月八“民俗文化节”、农交会、人口文化艺术节、羊肉美食文化节等活动,繁荣和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认真做好文化惠民工程。以农村文化惠民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市农村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化,完成8000户电视转化工作。大力开展“五送”工程(送戏剧、送电影、送培训、送讲座、送展览),政府补贴资金200万元作为金昌金锐演艺公司送文化下乡补助,为行政村(社区)送戏送歌舞200余场;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为基层举办展览30场,讲座60场、培训60场。农村电影每村一月一场按时放映,放映场次达到1600多场次。五是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组织和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金昌实际,加强文艺作品的创作,整理出版了《永昌小戏》、《永昌小曲》、《金昌宝卷》等一批民间文艺作品;《月夜行路》、《荒年》、《血啸》、《金川—中国骄傲》、《西路军血铸丰碑》、《骊书》等一批反映金昌精神风貌、展现镍都特色文化的精品力作不断呈现;全市书画、摄影工作者以示范区创建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创作改变的大型音乐舞剧《骊神韵》、《大金川》正在全市巡演,影视剧《骊靬恋》已开机拍摄,全市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四)精心组织制度设计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坚持课题研究与示范区创建并重,政策研究与实践推动并举,服务规范和制度建设同步,成立了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研究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方案,委托金昌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就“公共文化服务企业参与机制”、《镍都文化使者》队伍建设两个课题开展专题研究,现在专题研究成果已经交省上专家修改论证,最后再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指导完善。在创建期间,中共金昌市委印发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等意见》,印发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管理办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市上有关部门联合发文下发了加强民间文化业余队伍建设、农民工文化工作、妇女文化工作、文化人才培训、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文件,市创建办还根据国家出台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结合甘肃和我市实际,先后制订了《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博物馆服务规范表》、《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图书馆服务规范表》、《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服务规范表》、《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乡镇文化站服务规范表》、《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服务规范表》等文件,对市、县、乡、村四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与监督机制、流动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设立了标准,进行了认真规范,使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力度,推进服务保障制度化。坚持把加快建立配套完备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体系作为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市、县(区)政府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和200万元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级人均文化投入资金达到10元,县区达到8元),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落实到位,初步形成了推动文化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按照西部创建标准,落实了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文化站长按副科级配备;目前,全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达到3名,村(社区)文化组织管理员的劳动报酬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公益性岗位进行设计,由市、县(区)政府予以补助每人每月800元。加快业余文艺团体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步伐,对187个城乡业余文艺团队进行了登记备案,纳入统一管理,定期开展文艺汇演活动,相互交流,提高水平,今年在广场文化艺术节上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民间文艺团队。全市招募文化志愿者2000多人,对文化志愿者发放证书、工作手册,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收益群众达到15万人次,形成了良好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与志愿者队伍、特色文艺团体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多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市文化工作基础薄弱、条件差,创建工作时间短、任务重、标准高,与国家创建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创建仍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建资金缺口大。由于我市处于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要完成创建目标,需要新建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多,今明年完成这些重大项目,资金投入就高达8.85亿元,特别是基层财力非常紧张,请文化部协调国家发改委把列入我市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改扩建项目资金在2013年予以落实。二是创建周期短,基础建设任务繁重。我市市级、县(区)二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补齐这块文化建设中的短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论证、设计过程按法定程序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虽然全部开工建设,文化部验收临近,基础建设任务压力较大。三舆论宣传薄弱。宣传工作多数限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省级以上媒体介入不多,没有把金昌的创建工作及成果有效的宣传出去。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对照西部标准,立足现有资源,进一步查漏补缺,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起到示范作用。一是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市三馆、县(区)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加大教育、广电、体育等部门和驻金单位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加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在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三馆一站数字化建设,加强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互联的网络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三是在加强制度设计研究上下功夫。在国家创建办专家委员会的有力指导下,积极争取省上成立专家顾问团,邀请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典型经验,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课题研究基地之一。四是在建立服务评估体系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并定期开展创建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纳入评价体系,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