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4:54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一、创建总体情况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辖9个县(市)区,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6万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2个、文物先进县3个,省级文化先进县3个。 

  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两级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厅在资金设施上鼎力支持,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在力量投放上全力倾斜,确保了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经过国家验收实地检查组认定,在国家中部验收标准的6方面29项72个指标,我市达到“优秀”等级的指标66个,达到“达标”等级的指标6个,无“不达标”等级的指标,指标优秀率达到91.67%,创建指标基本得分88.5分。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场所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多形式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资金11.8亿元,共新、改、扩建各类文化活动场所1000余个,面积由154万平方米增加到370余万平方米。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标率由63.5%、30.7%分别达到100%、93%,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标率由80%达到100%。县(区)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验收标准,十大公园、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或即将竣工,全市文化场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根本改观。 

  二是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政府购买、免费开放和城市援助农村等文化服务实现系列化、常态化,2012年,全市组织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1.5万余场,惠及市民300余万人次,免费开放接待群众60余万人次。全市乡镇(街道)以上电子阅览室建有率达到100%,行政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建有率由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95%,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全面铺开。各级文化馆、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和设施设置率达到100%,助残日演出、农民工文化专场等活动常态化举办。 

  三是群众文化生活空前繁荣。两年来,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260场次,参与群众近450万人次,各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一位难求”的局面已经显现。推行“一个传统节日一台演出、一个重大庆典一组文化活动”,创建两年来,全市大型文化活动举办数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的综合。全市“万众放歌”、“舞动全城”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品牌文化活动达到30余个,年组织培训、展演、竞赛近千场。 

  四是文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制度设计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完成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机制研究”的制度设计工作,出台了《促进牡丹江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实施意见》,有关做法被《上海文化》刊发。同时,针对影响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的一批制约问题,制定出台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咨询、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图书馆总分馆制等17个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体系。 

  五是组织支撑保障充分有力全市文化事业费投入年均增长40.6%,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3.4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支出达到124.2元。创建期间,市本级财政直接投入文化建设资金3.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入的1.48倍。下大力气充实基层文化专职力量,各县(市)区在全省率先以编办正式文件的形式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落实了工作人员,并全部为行政村(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 

  二、创建工作中的主要亮点和特色 

  依据国家验收实地检查组推荐,我市在以下8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牡丹江市的创建特色。 

  一是开展“六项引领行动”,深化公共文化建设内涵发挥文化建设引领思想、净化风气、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创新推出了践行“我们的幸福公约”、树立“我们的榜样”、诵读“我们的经典”、欢庆“我们的节日”、奉献“我们的爱心”和坚守“我们的诚信”思想道德建设“六项引领行动”,通过设计推出系列化、板块化的文化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干部群众,凝聚了社会思想道德共识,使社会道德“正能量”走进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二是构建“3+4”推进模式,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局面工作考核纳入“三项管理”:一是创建工作实行政府一级目标管理;二是列为利民实事办理情况考核范畴;三是纳入县(市)区主要责任指标考核体系,实行量化打分和“一票否决”。任务推进落实“四项机制”:一是动态公示机制,设立设施建设进程公示板和数据库,动态监控建设进展情况;二是任务“消单”机制,对各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实行验收一处、销号一个的办法倒逼推进;三是层级责任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工作落实;四是联合督查机制,由市督查、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督办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推进措施,将工作实效与干部实绩相挂钩,充分激发了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 

  三是盘活闲置资源,促进社会存量向文化增量转化围绕落实设施建设的“硬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盘活存量,实现设施网络低成本、高效能建设的新路子。针对四城区历史上没有文化馆的实际,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闲置校舍和企业闲置资产,先后建成了总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4个区级文化馆。同时,以区文化馆为主阵地,利用图书馆总分馆的形式,在全省地市中第一家建成了城区图书馆。爱民区文化馆、图书馆开放之日,工作30多年的老馆长赵传清感慨万千,面对全新的场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据统计,创建期间,全市共利用社会闲置资产辟建社区(村屯)文化活场所达到56个,有效实现了闲置存量向文化增量的转变。 

  四是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营造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通过将创建工作列为全市“十项重点推进工作”、市人大2号议案办理内容和多形式、多手段的舆论宣传,引导各界关心、关注文化建设。创建以来,通过社会捐建、部门包建、单位共建的方式,在全市启动了“十大主题公园”建设。改造工程中,政府组织、统一规划,市直各部门和包建、参建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倾情参与,共筹资3.3亿元,新建5个公园,改造5个公园,总面积151.7公顷,彻底改善了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条件。同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主动为乡镇、社区捐献电脑、图书,各民主党派和社会企业积极赞助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据统计,2012年,全市社会各界支持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设施资金近3000万元。北京城建集团出资100万元,与市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消夏文化节”,探索了社会企业参与承办大型晚会的有效形式。社会文艺人才自发组建“红罗女爱乐乐团”、“红罗女民族乐团”,利用重大节庆和活动,免费为市民演出,结束了我市多年来没有专业乐团的历史。 

  五是纳入行业规划管理,构建全市统筹推进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将规划作为引导和规范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实施《牡丹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2年)》基础上,把握我市城市管理、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有关规划政策调整契机,将公共文化建设内容列入相关规划政策之中。去年以来,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牡丹江市社区公益服务用房配套建设管理办法》、《牡丹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都对公共文化建设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特别是2012年出台的《关于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社区公益服务用房每百户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并最低不得少于100平方米”,为我市今后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提供了长远规划保证。 

  六是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努力破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冷屋子”、“空屋子”问题作为东北高寒地区,我市冬季采暖期长达150天,而且气温严寒,加之各级政府财力紧张,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冷屋子”、“空屋子”现象比较普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为此,我们利用国家和省每个行政村3800元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明确各县(市)区地方配套5000元资金,落实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取暖和活动经费。同时,实施“基层文化能人培育工程”,激发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为我省乃至东北高寒地区解决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冷屋子”和“空屋子”问题探索了实现路径。目前,全市各行政村群众文化活动全部实现了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活动、有专职人员“五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 

  七是搭建文化建设载体,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体系化水平构建覆盖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群众文化建设体系。实施“十百千”工程通过重点打造十个文化艺术精品、一百个文化艺术团队、一千个文艺节目,带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整体上层次,京剧《智取威虎山》、歌舞诗剧《镜泊华章》等一批文艺精品,开创造了城乡文化的新面貌,评剧《好官王彦生》获国家级奖项。目前,全市基层文化能人达到1100余人,群众文化队伍达到1334支,具有自创、自编、自演一台晚会能力的村屯(社区)达到100余个,常态化举办“春晚”、庆“三·八”演出的村屯(社区)达到400余个,我市正南村文化大院活动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予以报道。推行“五个九”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以在社区辟建9种文化阵地、成立9个文化协会、建设9支文化骨干队伍、举办9场大型文化活动和开展9类文化竞赛为带动,整体搅热社区文化生活。打造“书香雪城”。开展“与阅读同行·伴书香成长”、“少儿阅读大礼包”、“人文公益大讲堂”、图书“漂流”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近十万人次参与,我市有关经验在全国推广,并在全省地市中唯一一家被授予国家级“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 

  八是探索特色化创建,放大示范区建设成果以标识系统设计、文化理念塑造、民族特色活动开展等为载体,争取创建成果的最大化。注重理念支撑创意设计了公共文化服务标识,通过在全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牌、统一制度“三统一”工作,把“文化娱乐、文化惠民、文化服务和文化引领”作为文化新理念通过标识向社会广泛传播。注重内涵挖掘。把示范区建设与普及推广民俗、历史文化相结合起来,依托牡丹江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和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集区的资源,连续多年举办朝鲜族民俗文化艺术节、朝鲜歌谣大舞台和朝鲜族“流头节”等活动,创办宁古塔文化节,为全市民众提供了一道多彩的文化风景。注重传承特色。发挥海林市“楹联之乡”、穆棱市“歌词创作之乡”和林口县“连环画之乡”等的带动作用,持续举办“端午诗会”、“楹联大赛”和歌词、冰雪画、连环画创作研讨、论坛和展演活动,培育壮大特色文化创作群体。目前,全市楹联、歌词、绘画等的创作队伍达到1000余人,实现了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与增强地方文化特色的双赢。 

  三、今后工作安排 

  示范区创建是过程不是目的,示范区验收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后,我们将把此次创建活动作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成“惠民工程”上下更大功夫把文化惠民、利民、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主导责任和主体地位,持续保持文化建设投入的高增长态势。在巩固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在提高场所的建设水平上、设施的服务功能上、供给的普遍多元上取得更大的成效,真正让文化的阳光更好、更多地普照全市城乡百姓。 

  二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成“示范工程”上下更大功夫把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作为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活力的重要保障,站在更高的要求和视野上审视谋划牡丹江的文化建设,切实发挥好我市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注重服务模式创新,加大数字文化、流动文化和政府购买文化等服务模式推广普及力度,让各种文化资源更多更好地走进基层、服务百姓、融入生活。注重服务效率创新,完善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畅通供给与需求,规范管理和运行,为群众充分享有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成“长效工程”上下更大功夫突出体制机制建设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在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责任指标考核”等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再完善和推出一批政策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立现有运行制度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把握群众的需求,提高体制机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成“全社会工程”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强化对内、对外宣传,保持文化建设的强势舆论氛围,继续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支持参与文化建设,汇集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来,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全民建设、全民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