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海南省澄迈县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4:58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澄迈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富硒福地、中国绿色名县,是一个具有2123年历史的文化古县。近年来,我县全面融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7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县全口径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1%;全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也从示范区创建前2010年的9.3%跃升至16.3%;澄迈县已经成为海南市县中第三大投资体、第三大经济体。 

  2011年,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后,作为31家单位中唯一的县,澄迈县高度重视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自觉,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战略部署,截至2013年6月止,创建期间,全县公共文化财政资金总投入共计3.2亿元。 

  一、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落实责任,加强保障。创建申报通过以后,即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各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直延伸到了村,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了对各镇和干部考评体系,建立起了“一把手亲自负责”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创建动员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落实创建经费,督导创建工作,并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创建工作督查小组,建立了经费督查和流程管理制度,为示范区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被确定为示范区创建单位后,我县立即组织开展了规划起草工作,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具有澄迈特色的创建规划,并按照创建标准,对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征求意见,做到了以规划规范创建,以规划引领创建。 

  (三)深入研究,创新制度。在创建工作中,我县立足现实情况,始终把课题研究与制度设计放在全盘工作的首位,并不断以制度设计巩固实践成果,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设计与课题研究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方法和明确的制度依据,从而有效加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大力宣传,全民创建。根据创建要求,我县组织制订了详细的创建宣传方案,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宣传,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和参与热情,不断扩大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认识。前后共投入100余万元,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条幅、展览、户外形象等媒体形式,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全面系统地宣传了我县的创建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参与。 

  二、创建规划落实情况及成效 

  澄迈县在创建过程中,严格对照创建标准,以标准指导创建,以标准规范创建,已全面完成了《创建规划》提出的任务,全面达到了文化部、财政部“中部创建标准”的要求。在实地验收的72个指标中,澄迈县有68个指标达到优秀等级,4个指标为达标等级,优秀率为94.4%,现场检查基本分得分为89.2分。目前,我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形成了合理性网络布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项目,已基本做到了系统化、日常化、经常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品牌,已基本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主体和主要内容;交互性文化组织与流通,已基本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特色要素;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已基本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种新的活跃因素。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经过创建,我县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已达到了100%,各级文化场馆布局和选址以及内部设计已经更加合理。全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00%,并全面完成了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和资源共享工程活动室的升级配套。行政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设置率已达100%,全县完成宽带“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为100%,全部达到配置标准。已建成的177个农家书屋,藏书均达2000册以上。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每年投入300多万元重点打造的农民广场文艺汇演、县歌舞团送“文化下乡”演出,及“琼剧下乡”等项目,全县农村已实现了平均每村每年看3场以上琼剧或文艺演出,各村每年组织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多达5次以上;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每年送电影下乡2124场次,全县80%以上的乡镇和街道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自办文化实体、民营文艺团体,90%乡镇(街道)有常态化开展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县支中心、镇、村服务点构成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并把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全面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公共文化组织支撑更加有力。通过创建,我县已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了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兴趣和势头也更加强劲。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更加全面。创建中,我县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不断提高,支出比例和人均支出也一直居于全省先进水平。并出台了专门文件,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专干专用,为行政村和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工作机制,并建立了健全的补贴制度。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更加科学。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乡镇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公共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了对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指标并实施,建立了重大文化项目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六)制度设计导向、方向更加明确。在创建中,我县完成了《澄迈县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及时制定印发了《澄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政策》等9个政府规范性文件。我县的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探索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挑战和实现途径,并总结出了现时期的“六个转变”,即:资金投入实现由重基础设施建设向重服务流程转变,资源利用实现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转变,资源配置实现由“下行”为主向“下行”、“上行”结合转变,服务方式实现由“静态输送”向“动态交流”转变,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品种向综合品牌转变,服务开展实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今后的制度设计,确定了鲜明的方向。 

  三、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澄迈县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挑战和实现途径。作为第一批示范区中唯一的县,我县为全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澄迈县的制度设计与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梳理清楚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也在成果转化上实现了县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突破和创新。 

  (二)出台促进公共文化持续发展的支持政策,经费保障的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主要的举措包括:制定实施了《澄迈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政策》;确立了确保全县年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30元以上、并确保逐年增长10%以上的政策;落实了“住房开发投资提取1%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落实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免交“二类费用”的政策;落实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水电费执行居民价格的政策。 

  (三)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施的网络化、体系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建改建村文化室154家,全县177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作为服务体系末端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走在了中部地区前列。全县200多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标识统一,方便群众利用,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形象。 

  (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体系化、常态化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精心打造了“一月一镇一赛”农民广场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乡一文化、一镇一品牌”的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格局。制定并实施《澄迈县群众文化活动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五)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和实施《澄迈县关于引导和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有关意见》、《澄迈县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发展奖励办法》;成立澄迈县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4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政府采购机制,扶持市场化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六)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力求公共文化建设与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的结合。实现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福寿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将“老爸茶”改造为“老爸文化茶亭”,由政府出资为有关民营茶亭赠送书柜、图书、电视机、音响和报刊,并统一装修和制作宣传图片、招牌、标识,制定管理制度和签订免费开放服务协议,积极建设政府与民间资源合作的社区性文化服务点,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中有特色的新要素。 

  (七)因势利导,鼓励和扶持“家庭图书馆”。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式,对群众拥有社科类图书300种以上并愿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家庭,每户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资金,并在后续免费开放服务中,继续实行政府支持。 

  (八)推动文化精品社会化创作,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投入1500万元,实施以“大海歌曲”为主题的高雅文化产品原创生产;成立澄迈县文化艺术创作研究室,制定《澄迈县文艺创作与组织奖励办法》,以组织化、制度化方式激励公众文化创造活力,最高单项奖金为10万元。 

  (九)完善人才队伍保障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五项制度”,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专用、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和农家书屋管理员财政补贴制度,规定每个行政村配备享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文化协管员1名,每人每月补贴300元;每个社区配备享有政府财政补贴的文化辅导员1名,每人每月300元,主要骨干辅导员每人每月1000元;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享有政府财政补贴的管理员1名,每人每月100元。县文化馆还和海南艺术学校联合培养颁发大专学历的琼剧表演专门人才,形成能够扎根基层、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四、巩固创建成果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澄迈县将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到2016年,继续投入5亿元,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将继续投入6亿元,在满足全县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做好以下五点: 

  (一)继续加强投入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探索有关文化建设“一纳入、一高于、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经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实现方式,率先实践文化建设的“反弹琵琶”战略,为公共文化的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探索和实践。 

  (二)继续加强特色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强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建设,认真总结诸如“老爸文化茶亭”、“家庭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探索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与方式。 

  (三)继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整合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立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强化“一站式”服务功能为方向,形成与固定设施体系、流动服务体系相辅相成的公共文化数字传播与服务体系。 

  (四)继续加强效能建设。研究和实践进一步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完善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大力促进效能服务。 

  (五)继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制度设计研究,根据已有的主要制度性文件,不断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在文件的落实和贯彻上做到可操作,能执行,执行好,在促进澄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让澄迈经验在区域乃至全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