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5:04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喀什地区自2011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在国家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的关心指导下,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基础强化、保障有力、特色突出、活动常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创建背景及意义 

  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新疆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区位独特,是我国西部的战略屏障。喀什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总人口415万,其中维吾尔族约占90%,汉族约占8%,其它少数民族约占2%。全地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辖1市11县、219个乡镇(含国营农林牧场)、2448个行政村(含社区)。 

  喀什文化发展面临的特殊区情:一是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水平不高。2012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7.8亿元,增长31.5%;固定资产投资500.2亿元,增长3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42元。贫困落后仍是喀什的基本区情。 

  二是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喀什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国内外“三股势力”对我实施分裂破坏活动从未停止过,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事件,同时加大了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我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争夺人心的较量日趋激烈,喀什地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进入了一个尖锐复杂的时期。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客观上形成了全国稳定看新疆,新疆稳定看喀什,喀什稳则全疆稳的态势。 

  三是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全地区农村人口320.7万占总人口77.5%,城镇化水平低,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 

  四是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11年,国务院确立喀什为经济开发区,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确定山东、广东、上海、深圳直接对口帮扶,喀什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二、创建步骤及措施 

  (一)创建步骤 

  喀什地区于2011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31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喀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提出了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明确了实施主体和责任部门单位,落实了各项工作责任,完善制度,强化考核。 

  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拨付喀什地区第一批创建示范区补助经费600万元。我们按照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合理有效的原则将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训基层文化队伍、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创建示范区组织管理、新闻宣传、制度设计等方面,为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2年4月,国家示范区创建办督查组对喀什地区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督查,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2年9月26日,我区组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场文艺晚会前往北京参加“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进京展演,取得成功。 

  2013年5月14日,我区提交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机制研究》课题成果通过了评审。 

  2013年7月26日,自治区公共文化示范区验收组对喀什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初验,对喀什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肯定。 

  (二)创建措施 

  着力实施“十项工程”:阵地设施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主题活动工程、特色精品工程、遗产保护工程、人才素质工程、机制创新工程、文化产业工程、体育健身工程、安全稳定工程。 

  扎实推进“十个覆盖”:文化设施覆盖城乡、文化创建覆盖城乡、报刊图书覆盖城乡、文艺演出覆盖城乡、文化活动覆盖城乡、广播电视覆盖城乡、电影放映覆盖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文化市场监管覆盖城乡、文化工作队伍覆盖城乡。 

  切实达到创建目标: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以文促稳、以文聚心、以文强区。 

  1、强化领导,“五个到位”抓推进 

  (1)思想认识到位。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以现代文化引领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各县(市)都将创建工作列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文化强区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 

  (2)组织领导到位。地区及12县(市)均成立了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进行具体指导,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规划措施到位。根据国家西部创建示范区标准,制定出台了《喀什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4)责任要求到位。地区领导与各县(市)领导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宣传工作评分等一系列制度,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健康进行。 

  (5)资金投入到位。2011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对口援疆省市资金286571.4万元(国家下拨专项经费54808.27万元,财政预算100697.94万元,财政专项经费17119.19万元,援疆资金113946万元,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 

  2、整体推进,“五个突出”抓落实 

  (1)突出主题。坚持现代文化引领,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这一主题强化建设、开展活动、组织创作、完善管理,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突出民生。2011年至2013年6月,全地区新建阅报栏2579个,为乡村文化站赠送图书、期刊及音像制品269.8万册、新疆农民画年历60.8万张,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12527场次、观众448.3万人次,切实做好“文化扶贫”。全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东风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艺演出送基层”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3)突出特色。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地区及各县(市)充分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喀什地区连续十年被授予“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奖”,连续四年被授予“自治区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组织奖”。 

  (4)突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两年来全区共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6379场次,参加人数348.97万人次。举办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活力特区?美丽喀什”大型摄影书画展等文化活动。 

  (5)突出制度设计。地委、行署先后出台了关于构建喀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文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在制度上提供保障。 

  3、立足区情,“五个强化”抓实效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重点抓好地、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二是强化服务能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充实基层文化队伍。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地区下发了《关于下达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补助经费的通知》,规范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四是强化宣传工作。地区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报纸专版、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报道。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地区多次召开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并安排专人县市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实地检查督导。 

  三、抓住重点,破解难点,实施创新 

  地委、行署明确提出“全力以赴,力争创建成为新疆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挥排头兵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要求,把创建过程作为实现稳喀兴喀、科学发展、开放创新、富民固边的实践过程,作为凝聚人、引领人、塑造人的提升过程,紧紧围绕“抓住一个重点”,“破解三个难点”,“实施五个创新”,全面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五化”为重点,实现“到人、管用、有效”目标 

  1、节庆文化活动群众化。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春节、诺鲁孜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国庆节等积极开展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公益文化活动普及化。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阵地,组织开展带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活动。达到了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群众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目标。 

  3、广场文化活动经常化。办好 “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对广场上群众自发兴起的文艺、健身等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 

  4、文化下乡活动制度化。定期开展“百乡千村巡回演出”、“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已形成制度。 

  5、民俗文化活动自办化。鼓励农民群众经常性地开展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斗鸡、斗羊、叼羊、赛马、摔跤、麦西来甫等活动,支持组建民间文体活动团队和协会。 

  (二)突破难点,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基本保障 

  1、“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信息共享。为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文化活动匮乏的问题,我区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初步构建了地、县、乡、村四级网络,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和现代传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 

  2、重点解决了基层文化设施“有瓜无瓤”的问题。乡镇场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室,“有瓜无瓤”问题十分突出,各级党政不等不靠,采取整合资源,实行创建责任单位联动共建机制。如: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着力推进“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农牧民看电视、电影难的问题。新闻出版部门着力推动“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解决农牧民读书看报难的问题。 

  3、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全地区已组建了710个基层农牧民文艺演出队,业余演员5665人。培育选拔“文化带头人”762人,建立完善群众性基层文化队伍,切实将文化“种”到基层。 

  4、以文化促稳定,以文化凝聚人心,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喀什地区是“三股势力”渗透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以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政治任务。文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地区中心任务,围绕地区稳定大局,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在居玛日(礼拜日)各乡村都要组织群众麦西来甫活动。部分文化站(室)选址在清真寺附近,开展面对面的争取群众、争取人心的文化体育活动。 

  (三)实施了六项创新,为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注入了活力。 

  1、文化宣传委员进党委,基层文化工作有保障。全区219个乡镇设立文化宣传委员专岗,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乡镇文化宣传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创建工作共建共联。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实行共建共联,财政、发改、建设、人事、国土等部门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对《喀什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提供各类保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积极围绕创建目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同时,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带头人队伍、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基层文化常态化开展。 

  3、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扎实开展“双百”活动。2012年第十一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全区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73场次,参与人数44.4万人,观众达453.9万人次;第六次“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9522场次,参与人数11.3万,观众达1020万人次,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喀什地区连续十年被授予“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奖”,连续四年被授予“自治区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组织奖”。 

  4、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地区及各县(市)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如:麦盖提县举办“刀郎木卡姆艺术节”,塔什库尔干县举办肖贡巴哈节。 

  5、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为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添彩。喀什地区是全疆的非遗大区,非遗项目众多,传承人队伍庞大,有19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51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98个项目列入地区级非遗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位,自治区级58位,地区级111位,l4个民间艺术之乡、34个民间艺术大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民间传承人,使喀什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更具有特色。 

  6、抓住对口援疆机遇,增强公共文化软硬件建设。 

  援疆资金为喀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如:叶城县争取6500万元援疆资金新建文化传媒中心;莎车县争取1.5亿元新建图文中心,英吉沙县争取8000万元新建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现有机制、体制的制约。由于喀什地区行政建制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编制少,“大事业小队伍”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 

  (二)地理环境的制约。喀什地区点多、线长、面广,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整体经济水平滞后,全区各族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地区有差距。 

  (三)专业人员缺乏。由于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研究等方面缺少理论性指导,在提供经验、引领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文化基础实施建设水平,坚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 

  (二)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文化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研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制度,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四)进一步强化政策、人才和资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优化文化队伍结构,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库;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理论研究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