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5:0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段,1981年建市,辖一县一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总人口50因盛产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境内以镍为主的铂族贵金属矿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是中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是世界知名、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伴随着祖国镍工业基地开发建设,已形成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循环、新能源“三大重点产业”,以及电力能源、装备制造、建筑材料、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先后被确定为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是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已步入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快车道”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3.39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85元,位居甘肃省前列。 

  金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遗产丰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马家窑文化、沙井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镍钴工业文化、循环经济文化、红色文化、骊靬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金昌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甘肃园林城市称号,连续三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从2012年开始,我们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现代金昌,又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和国家智慧城市等“六城联创”工作,目前,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已基本通过验收,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了国家中期评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方案正在接受国家评审。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城市竞争力报告”,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排名第77位,成为甘肃省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一、创建工作情况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国家创建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抓住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机遇,突出“文化兴市、创建惠民”主题,切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设施广覆盖、服务无差别、机制保长效、活动成品牌、百姓得实惠”的创建目标。今年93日至5日,国家验收组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认为金昌市57个指标达到优秀等级,4个指标为达标等级,指标优秀率为93.44 %,现场检查基本分得分为88.9分(西部标准基本分满分为90.2分)。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创建工作指挥部,建立了创建工作例会制度,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制定了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制定了《示范区创建过程管理细则》、《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等文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落实、部门联动共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起,市、县(区)政府每年分别列支1000万元和2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事业支出。2012年全市人均文化投入达到284元(不含基础建设费),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省平均为195元);20102012年公共财政文化建设投入分别为6800万元、9439万元、15478万元,增长幅度分别为52.41%38.80%、 63.98%。两年来,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10.8亿元,超过了建市30年投入的总和。在城市文化核心区域和居民集中区新建了金昌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传媒中心,永昌县文化中心,金川区“三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市级文化场馆建筑面积均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县(区)级文化馆达到6000平方米以上。 

  (三)健全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文件40个,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聘请党校、高校专家学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注重制度设计研究,重点开展了创新性、针对性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企业参与机制”、“镍都文化使者队伍建设”两个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国家创建办专家组的好评。 

  二、创建工作成效 

  坚持不懈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培育形成了“七个特色品牌”,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建成市级文化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3个、博物馆3个,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拥有率均达到100%,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人均达0.3平方米。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138个、村级文化大院30个、文化健身广场160个;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3个,基层服务点150个。 

  二是文化遗产继承保护成效明显。收集整理地方文献40余种共1100多册,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726条,抢救性发掘民间艺术项目13个,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2项,其中,字灯会、节子舞成功申报国保,永昌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永昌县焦家庄乡、红山窑乡、新城子镇被评为甘肃省艺术之乡,金川区新华村、永昌县河西村被评为省级文化大院。 

  三是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戏剧、舞蹈、音乐、小戏小曲、摄影等各艺术门类都创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在参加全国和省青年演员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展览上发表和入选作品120多件。公益性文艺演出年活动次数1.8万多次,农民自乐班子176个,涌现出了永昌县骊靬戏曲社、城关镇戏曲协会、河西堡镇鑫星演出队、永昌县朱王堡镇头沟村文艺队、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古城村等一批典型。 

  四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旅游、音像、网络、书刊、印刷、美术品、艺术培训、娱乐和电影等九个门类的各类文化娱乐场所795家,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1.34亿元,同比增长57%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0.784亿元,同比增长18% 

  经过努力形成了“七个特色品牌”: 

  一是企业参与服务品牌。指导金川集团公司、八冶集团公司等一批驻金大中型企业对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办法,所属文体场馆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资源不足、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文化资源的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 

  二是流动文化服务品牌。大力拓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途径,建立了城市援助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文艺“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地、进军营、进学校)活动,广泛开展流动图书阅览、流动书画展览,书画进万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下乡活动,建立流动图书站11个,流动书画展览馆15个,流动舞台138个,公益性文艺演出600多场(次),电影放映4000余场,参与群众达到40多万人次。 

  三是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骊靬国际文化旅游节和金川区羊肉文化美食节,每年坚持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人口文化艺术节、循环经济博览会、青少年国际生存训练营活动等节会活动,编排了歌舞剧《骊靬神韵》,拍摄了首部实景电影《骊靬情》,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评说的长篇新编历史评书《罗马兵团消失之谜》正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金川区被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国羊肉美食文化名城”, 永昌县“卍”字灯会成为丝绸之路民俗文化的特色招牌,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四是社区文体活动圈品牌。相继建成了人民文化广场、科技广场、龙泉景观带、昌泰花园、金水湖景观工程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整合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资源,加强服务网点建设,分片规划建设了公共文化服务区、文体活动区、老年康体区、广场展演区,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阔的文体活动空间,形成了城市社区10分钟(800米)文体活动圈。 

  五是业余文艺团队品牌。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村(社区)包片辅导制度,支持业余文艺团队和基层书画社的健康发展。全市共培育社火队25支,秧歌队65支,民间艺术队50支、小戏小曲队62支,舞蹈队38支,书画创作室11个,确保了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有一支业余文艺队伍。两年来,为民间文艺团队配备乐器210套(件),实现了“一乡(镇)一特”,“一村(社区)一品”特色文艺团体的建设目标。 

  六是镍都文化使者品牌。以“志愿服务社会,文化感动生活”为主题,通过定期开展“镍都使者”星级评定活动,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到“文化志愿,情暖镍都”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全市共建立文化使者工作站52个,招募文化使者2500余名,培育业余文艺骨干5000多人,成为支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是高层论坛品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高层论坛品牌,每年举办的丝绸之路骊靬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沙井文化研讨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甘肃循环经济国际博览会发展论坛,已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论坛,为推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文化兴市、创建惠民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针对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指导意见,按照“标准不降、投入不少、力度不减”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立足西部,瞄准东部,尽快修编完善金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从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推进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加快金昌市图书馆、博物馆、传媒中心公园、骊影视城、罗马商业城、欢乐谷、绿城恒昌文化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惠及于民 

  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始终坚持文化惠民,深化城乡统筹、地企共建的创建模式,改革公益性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延长开放时间,全时段发挥文化设施服务功效。积极开展文化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按需配送文化模式以建设智慧金昌为契机,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加快建立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一体的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文化生活,成为群众文化的主角,努力使金昌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鼓励引导有志于文化事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体系在财力增长的同时,按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的幅度列支公共文化支出,市本级每年至少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为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加大公共文化运用经费的保障力度,在已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将新建的文化场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四是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加快理论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机制、途径和方法,形成工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进一步总结创建经验,提炼创新亮点,把具有普遍示范价值的成果转化上升为理论、制度、政策,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不断完善。加强宣传推广,切实发挥好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办好每年一次的中国甘肃循环经济国际博览会、中国金昌国际文化旅游节、青少年国际生存训练营活动金川区羊肉文化美食节等节会活动,提升金昌文化软实力,为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