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陕西省宝鸡市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5:10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人口373万。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如何挖掘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我市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为我们破解这一课题提供了契机。我市把示范区创建作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市、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 

  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定《创建规划》及实施方案,逐级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和考核体系,形成了市级统一领导、县区分块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建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度。建立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阵地服务规范标准,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场馆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将市县“三馆一站”经费、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公益电影放映资金、村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按标准足额拨付。2010年至2012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分别增长33.3%、39.2%、39.9%,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三是实行图书馆点线制服务模式。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2个县区馆为分馆,吸收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加盟,在社区、军营、学校、监狱等建立了128个外阅点,并将1713个农家书屋纳入体系,建成了以流动服务车为“线”,馆点结合、遍及城乡的图书服务网络,实现了图书有限条件下的服务功能增量。 

  四是建立特殊群体服务机制。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原则,针对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在场馆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特别机制,满足特殊群体基本文化需求。 

  五是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制度。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施意见》、《民营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补贴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方式实现多样化,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二、夯实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围绕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积极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周秦文化示范区建设,投资近4亿元建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石鼓山公园,投入2.6亿元建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投资1.4亿元建成东岭文化廊桥,投资1500万元建成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投资2亿多元的市广电中心年底将竣工投用。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成为服务群众、彰显我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显著标志。 

  二是实施基层文化场馆达标工程。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县、镇、村文化馆站室建设改造,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3个县区“三馆”新建、5个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的改扩建和4个县区“三馆”的改造提升;投资7000万元,在市区新建影剧院3座;投资6163万元,新建了6个重点镇的综合文体中心,改造提升了114个镇(街道)文化站,均设置了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实现了功能达标。结合基层阵地建设,落实了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活动用房。目前,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均达到创建标准,市群众艺术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被评定为三级馆;13个县区文化馆中,4个为二级馆,9个为三级馆;12个县区图书馆中,1个为二级馆,9个为三级馆。市区建成各类文化公园、广场121个,县、镇、村建成文化广场1868个。在创建工作的推动下,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配置。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市财政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为全市所有镇(街道)文化站及综合文体中心、160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送了灯光、音响、服装、乐器等设备;为县区配备了流动电影放映车、流动演出舞台车、流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车、流动图书服务车和流动文化服务车;按照每个2万元的标准为1713个农家书屋配送了出版物。目前,全市各级图书馆、图书室、农家书屋的藏书总量达到400万册,人均年增新书0.11册,人均占有藏书1.07册。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级分中心1个,县区支中心12个,镇村服务点及电子阅览室2015个,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的全覆盖。我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三、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积极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坚持开放推动发展,提升文化馆(站)社会效益。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从2011年7月1日起,全市“三馆一站”全部实行了全时段、零门槛、无障碍的免费开放。2012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120万人次,书刊流通218万册次。全市文化(群艺)馆积极开展阵地服务活动,参与群众达279万人次,镇文化站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参加群众达470万人次,文化馆(站)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二是坚持城市辐射乡村,积极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大力实施“文化六进”活动,组织文化单位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地、军营、学校,开展送书送戏下乡、电影放映、流动书画摄影展览、公益培训等惠民项目。2012年,市级文艺团体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演出125场,全市共举办各类公益演出1500余场,各级文艺团体演出近万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电影、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的目标。积极开展文化精品服务群众活动,市财政补助280万元,编排推出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神话舞剧《萧史弄玉》、大型民俗歌舞剧《西府女》等特色鲜明的精品文艺剧目,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大餐。 

  三是坚持品牌带动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常年组织开展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文化活动。连续9年举办春节文化广场周活动,连续17年举办大型广场纳凉晚会,连续6年举办社区文艺汇演,连续7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宝鸡激情广场”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1个演出总团和69个遍布城乡的大家唱、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等分团,骨干成员达7000余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启动后,我们在市区推出了“话剧月月演、秦腔周周唱、电影假日放”等活动,共演出话剧47场、秦腔89场、电影169场。连续多年举办新年交响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常年举办的宝鸡大讲坛、智慧之光、教育大讲堂等各类讲座,成为引领思想、启迪智慧、服务发展的高端文化传播平台。 

  四是关爱特殊群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文化场所建设残疾人无障碍活动设施,建立“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残疾人文化活动团队,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设立残疾人文化服务示范点40多个,文化活动覆盖到各类残疾人群体。连续3年举办暑期少儿免费培训,连续举办9届“少儿书信大赛”和7届“少儿读书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进老年公寓送图书、送戏曲、送全家福照,用文化关爱空巢老人;连续3年进入工地开展农民工电影放映周活动。通过开展特色服务,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五是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积极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战略,凤翔县六营村泥塑、千阳县闫家村刺绣、陈仓区张谢村社火脸谱、扶风县关中风情园和西府古镇、岐山县北郭民俗村等特色镇村,将特色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眉县老荔文化大院、岐山县索王村文化大院等农民自办文化,实行公益服务和商业演出结合。陇县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陈仓区天地社火出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宝鸡社火品牌享誉海内外。凤县将羌文化作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核心元素,大力打造古羌文化旅游景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市67%的镇、街道和社区形成了特色文化活动187项。麟游县九成宫、凤翔县城关、凤县双石铺和岐山县凤鸣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化旅游街区。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广泛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打造队伍,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力量 

  推动文化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以创建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镇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办法,通过从公益性岗位落实、从人力资源富余的系统调剂、返聘文艺院团改制后退休的艺术人才、招聘文化志愿者、任用大学生村官兼职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所有镇(街道)文化站均配备了1名文化站长、1名专职工作人员和1名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员,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各配备了1名文化管理员,保证了公共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二是积极扶持民间文艺社团。探索建立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星级服务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贴、演出资助等方式,积极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2012年对32支优秀业余文艺团队分别奖补1万元(今年计划奖励50支),为参与群众人数多、影响大、反响好的群众团体配备了器材设备。截至2012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达2023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了宝鸡市文化志愿者总队,各县区、镇村和街道社区结合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成立了志愿者分队,15000余名志愿者在全市广泛开展培训辅导、技术指导、电影放映、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图书管理等志愿服务活动。突出志愿服务人文关怀,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进入老年公寓、偏僻农村、建设工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具有宝鸡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参加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赴甘肃金昌演出的“周风秦韵”获2012年文化部示范项目;赴西藏开展的“渭水歌韵·雪域情深”3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18期,培训2800余人。全市文化馆(站)下基层举办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训业余文艺骨干3.5万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率达80%以上。2013年已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2万人。经过培训,基层文化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通过两年多的创建,我市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有效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8月27日至30日,国家检查组验收后认为:示范区创建西部标准61个指标,我市有55个达到优秀等级,基本指标优秀率为90.16%,全面完成了《创建规划》提出的任务,创造出了一些具有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示范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下一步,按照检查组提出的指导意见,将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推动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是提升设施标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设计,加快建设总投资8亿多元,集图书馆、群艺馆、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继续实施基层文化场馆提升工程,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完善文化场馆设施布局规划、设施配置标准、服务内容规范标准等,完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流动服务、群众团体扶持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高服务效能。规范场馆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强设施使用效益。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加大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 

  四是强化品牌效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优势资源,以周秦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和服务品牌,持续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战略,形成彰显文化底蕴、富有宝鸡特色的文化符号。